从2000年3月开始,原本位于义乌城中路上的原针织(袜子)市场搬到了三挺路,当时的义乌市政府希望,这个夜市的开办能为下岗工人和待业青年提供一条谋生的道路。这些年来,不少义乌市民对这个夜市也曾有怨言:每晚占用公共交通资源,还有许多噪音污染。然而,三挺路夜市“挺”过16年的风雨,逐渐发展成为义乌摊位规模、经营户数、客流量都最大的夜市。在义乌市民和外来建设者越来越依赖这个提供方便的市场同时,夜市中诞生的文化也成了义乌崇商文化的一个缩影。
白天是道路,晚上是市场
昨天下午5时,义乌人楼升杜来到三挺路,开始劝导车主驶离这里———他是三挺路夜市15名管理员之一,在三挺路上已干了将近五年。楼升杜提前准备清场,把三挺路的马路空出来,以便夜市摊位尽早搭建。
“每到下午4时许,这些停在三挺路上的车子,大多会自行驶离,有些没有及时开走的车子,就需要我们劝导。”楼升杜说,多年来附近的市民对这一规律都比较熟悉,每天看似巨大的工作量,实际上做起来并不麻烦。“大部分车主态度都挺好,就算有的实在忙,没空过来,一般也会与摊主约好几点挪车。”
白天是一条交通要道,晚上则是义乌最大的夜市,这一切都是合法合规的,三挺路这个现象,在义乌外的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在义乌经商的永康人胡先生说,他对这条“神奇”的道路很好奇,这在他的家乡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
763个摊位,每天井然有序
三挺路夜市管理处是义乌市政府组建的一个专门管理夜市的单位,承担了多年来夜市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夜市的摊位管理、卫生、安全以及纠纷调解等工作。
走进嘈杂的夜市,却没有发现脏乱的迹象———所有摊位排列得整整齐齐,高度也相差无几,摊位间距不宽,却足够两个方向的行人无障碍通行。
“边摊2.15米×2.5米,中摊2.15米×2.1米,这些都是根据道路长宽,给763家摊位划定的,任何摊位超出了,我们都要劝阻。”楼升杜说,作为一名夜市管理员,他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在夜市转一圈,一方面是监督摊位有没有违规摆放,卫生是否保持干净等;另一方面也要随时观察有没有安保、消防方面的突发情况,以便及时解决。
尽管是一个露天市场,三挺路夜市的管理并不比其他地方的市场要差。管理员甚至还要监督摊位播放的音乐,超过一定声响就会劝导,以防影响其他摊位的经营及客人间的交流。而这763家摊位的经营,都必须获得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放的夜市经营证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摊位的规范和商品的质量。
每个摊主身上,都能看到勤奋和精明
“说起对摊主们的印象,勤奋应该是最好的概括了。”三挺路夜市管理办公室主任吴深航说,365天,只要天气情况允许,这些摊主都会出来摆摊。“就算是遇到台风、下雨、下雪天,他们都有办法。”这种勤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每个摊主身上都有影子,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
夜市管理处原则上规定,收摊时间是晚上11时,然而这个规定实行起来却显得有些困难。“按照冬令时,他们傍晚5时许开始摆摊,摆摊时间起码一小时,如果晚上11时就结束,那么就得提前一小时收摊,摊主显然是不情愿的。”吴深航说,如果有客人,这些摊主愿意摆到凌晨2时。
“另外一个印象就是精明,如果自己真的有事摆不了,他们也会按天把摊位租出去,毕竟租金按天算,每晚也要好几百元钱。”除了在讨价还价上“套路深”外,夜市的摊主们不肯放过任何挣钱或挽回损失的机会。
吴深航介绍,如今夜市中的经营者,有70%以上都是外地人。他们靠着能说会道的一张嘴和一双勤劳的手,在夜市的环境中继承和发扬了义乌人的崇商精神,成为义乌商业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