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门,就有机器人面带笑容地说欢迎回来,然后递上拖鞋,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这该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可在昨天结束的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这种居家型智能机器人已经有厂家实现了量产。在业内人士看来,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风口,可是从概念到产业,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机器人产业大热
人工智能最直接也最显著的代表,自然就是机器人。过去机器手臂、机器狗的出现,代替了部分人工劳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眼下,有表情,能走动,会思考,可交互的人形机器人成为各大科技公司争相研发的产品。
刚在北京落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仿人机器人和表情机器人,它们看到喜欢的人会露出高兴的表情,面对不喜欢的人就会面露难色,迎面遇到人走过来会主动避让,购买东西时还会自觉排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与人差别不大。更可贵的是,如果你发问,它们还会做出回答。至于多年前不少人疑惑的机器人到底会不会思考的问题,之前谷歌围棋计算机阿尔法狗(AlphaGo)在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胜出就给出了答案。
正如台湾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汉邦所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而看中广阔的市场前景,全国范围内有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已建和在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超过40个。不光美的、海尔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连阿里巴巴、百度等新兴互联网企业,也都斥巨资投入机器人领域。资料显示,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6.8万台,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
居家机器人最惹眼
如果说机器人的初始应用在工厂,二度开花就集中在家庭,消费型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的需求开始萌芽。“义乌这边目前还没有现货,但是可以预订。”数码经营户刘俊峰说,这股热潮始于年初,眼下,在杭州不少科研机构或新兴企业都在进行小型机器人的研发。
据他介绍,作为家居服务型机器人,它们已经摆脱了过去只执行指令的刻板印象,可实现语音交互,还能提供一些生活资讯和帮助。以陪护型机器人为例,它们具有陪伴孩子、辅导功课等功能,还能对预设的待办事项进行提醒,对于出行、天气做出预告,类似于一个家庭管家。不过,尽管技术上已经较为完善,量产和需求上倒没有完全跟上。
“我之前有拿来一个放在店里展示,不少市民看到觉得新奇,会有购买的意愿。但是价格并不便宜,即便是低配的也要一万多元,所以真正成交的目前还没有。”刘俊峰说。不少经营户也跟他一样,处在观望状态,不敢贸然拿货,毕竟动辄上万元的东西,还是会限制需求。
起飞还需时日
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80%以上厂商本体业务出现同比增长,仅有20%的厂商同比下降;但从盈利能力来看,机器人本体业务亏损面高达70%。换言之,70%以上企业的本体业务处于亏损状态。行业统计数据也显示,虚火之下,超九成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人民币以下,难以支撑未来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
不仅如此,从已经面世的产品看,同质化、中低端机器人多、缺乏核心技术都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硬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陈卫东表示,机器人时代还远未到来。
首先,机器人技术远未完善,作为智能产品,机器人的生产需要组建多学科体系的优秀人才团队,整合软硬件方面的不同知识,还有很长的研发周期。其次,机器人市场需要耐心。庞大的研发团队,漫长的研发周期,意味着巨大资金投入和很高的投资风险。因此,机器人创业公司存活下来不易,垮掉却很容易。
不仅如此,市场需求和产品生产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我国研发和生产的产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但从国外来看,机器人的需求也步入“换档”期,家用、服务型的机器人成为重要的消费增长极。《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也预计,到2020年,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带来的想象空间是驱动概念继续走红的动力源,在国家战略、产业规划、风险资本、企业愿景都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机器人时代正在到来,只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