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工作人员与外籍调解员向经营户讲解贸易风险防范等法律知识。 (资料图片)
中国义乌网11月24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佳丽 通讯员 金戈超)近年来,市司法局立足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法律援助中心、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法律服务点,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援助
“非常感谢你们的关心和帮助,3000元的救助款已收到,我和家人都非常开心,也替我的母亲谢谢你们……”9月的一个下午,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到了刘加(化名)的感谢电话,称其母亲王玉(化名)的救助款已收到。
现年60岁的王玉是安徽人。三年前的一天,王玉下班后在人行横道上被一辆二轮摩托车撞倒,不幸成了植物人,而肇事者王三(化名)因交通肇事逃逸被抓获。期间,为了保障母亲的合法权益,刘加向义乌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了法律援助。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到当事人的援助申请后,当即进行审查并指派律师免费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肇事者王三因犯交通肇事罪获刑4年,但因其并无任何财产,王玉未得到任何经济补偿。当时,刘加为了照顾母亲选择了辍学,为了给王玉医治,家里也花光了积蓄。”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律师把该情况向法律援助中心汇报后,法律援助中心立即与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系,并申请了“义乌市外来民工关爱基金”,为王玉寻求救助。当月,王玉的银行账户就收到了3000元的救助金。
“王玉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而法律援助作为司法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在义乌落地生根,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零距离”接触模式,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温馨,更为他们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截至今年10月底,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50件,共有1921名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农民工及经济困难的受援人获得了法律援助,共计挽回经济损失2578万余元。
涉外纠纷让调解更国际化
义乌市场作为“世界超市”,经济外向度较高,但随着各种涉外民间交往活动日益频繁,涉外矛盾纠纷也随之不断增加。义乌市开创性地设立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创新载体,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市场和谐稳定。
A外贸公司长期在义乌从事外贸生意,2015年到2016年3月间,A外贸公司销往一些地区的几百万货款无法及时收回,资金周转不畅导致了长期拖欠义乌80多名市场经营户货款290万余元。由于该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一名外商,涉外纠纷如果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既费时又费力,涉及经营户也较多,大家很难统一意见。
为此,经营户陆续求助于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希望通过这里的外籍调解员帮助拿回货款。“‘外调委’受理部分经营户的申请后,立即组织经验丰富的中外调解员开展协调工作。”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语言和国籍的优势,“外调委”的外籍调解员与外商进行了联系和沟通,详细了解了欠款的原因和外商对事件的处理态度。
之后,外商主动向“外调委”出具了公司欠款经营户名单,并表示“会在中国长期经商,对拖欠经营户货款的情况表示抱歉。因为资金无法在短时间内回收,希望经营户体谅难处,会尽快分批支付给经营户,预计在2017年1月底前付清全部货款”。
“面对涉案人数众多、涉案标的较大的涉外群体性纠纷,如不妥善处理,就可能使民间的贸易纠纷上升为国际外交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外调委”调处前的积极沟通,增进了双方理解,为社会稳定保驾护航,也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截至目前,“外调委”已建立一支由20个国家的21名外籍调解员组成的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涉外调解队伍,到今年10月底止,“外调委”共调解涉外纠纷318起,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案金额4919.72万元,为中外客商挽回经济损失2659.17万元,调解成功率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