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图评天下 正文

摔跤吧,女性!面对戕害和不公 我们只能是抗争

发布时间: 2017-05-15 10:39:1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张静雯

  “摔跤”的道路上,需要个人奋斗,也需要社会托底。影片里,父亲让落入水中的女儿自己上岸,说,我不可能永远帮你。“靠自己”是一句很热血的宣言,可仅凭个人的抗争,不可能完成群体的救赎。

  在各路好友的强烈推荐下,我跑去电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这部印度电影在豆瓣上已经封神了,要知道这片子从头到尾都在规规矩矩讲故事,一点花活儿都不搞,能俘获一众豆瓣文青,殊为不易。看完之后,我也忍不住献上一个大写的“服”,非要鸡蛋里踅摸点骨头的话,只能说,电影的长度秉持了印度电影一贯的尿性。虽然上映的版本已经被剪掉了24分钟,但我还是想诚恳地提醒大家,观影前和观影中切忌大量饮用咖啡或果汁。别问我为何发此感慨。

  与其说这是一个很“燃”的成功故事,不如讲这是一个女孩的成长史。要知道,故事发生在闭塞保守的印度小村庄,女人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多数姑娘的命运,可能是生来便与繁重的家务为伍,十四五岁就要嫁给从没见过的男人。可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偏要让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惜像个暴君一样,对她们进行魔鬼训练。讲真,电影演到一半,我就开始飙泪了。在不公正的大环境下,女性要突破重围,实在太艰难了。父亲冷酷专制的面孔下,包裹着何其坚定的爱,何其柔软的心。

  前几天,有篇文章小火了一把,标题叫“10万份涉家暴判决书,告诉你哪里的男人最爱打老婆”。根据“大数据”统计的结果,山东男人不幸中枪。我的山东籍同事于老师讲起这条消息时,咬牙切齿,百感交集。我只好安慰说,地图炮都是瞎掰扯的,所谓“科学分析”经常有预设偏见的嫌疑,比如有科学家根据面部图像推测人的犯罪概率,近来就在学术界引发了伦理争议。毕竟人类都走近科学这么多年了,对有疑似为“面相学”招魂的研究保持警惕,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读了那篇家暴研究的文章全文之后,我不禁同情主持该研究的广东律师30秒。比地图炮更害人的,是标题党。先不说数据分析严谨不严谨吧,本来大体正经的社会学研究,一下子就给带跑偏了。第二天一醒来,果不其然,大家纷纷瞄准“山东人爱打老婆”的结论,替该省男士鸣不平。

  这倒是高度符合传播规律的现象,可一篇本可以有更深刻社会学意义的文章,被生炒成了“哪省男人不靠谱”的“嫁人指南”,还是挺遗憾的。毕竟,这项调查的关注重点,都是些硬邦邦的真话题:家暴案件报警率、举证率、赔偿率。

  有个细节更是发人深省,在部分判决中,即便施暴者承认曾经殴打过配偶,仅仅因为无法证明殴打次数和程度之类的原因,而没有被法官认定家暴。说好的零容忍呢?

  关注社会话题久了,有时候会不由得陷入失望情绪之中。好些个道理,明面上毫无争议,现实中却屡遭困境。家暴零容忍是其中一个,事实摆了够多,道理早讲不出花儿来,可是悲剧的阴影仍旧挥散不去。

  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记忆大师》。和朴素的印度故事片相比,它全程花活儿,科幻和悬疑的精致包装,一言不合就逆转的腔调,差点就掩盖了关于家暴的母题。片中涉及的两起命案,都由家暴引发,只不过编剧给了一个有些特殊的设定,被害人都并非直接死于家暴,而是死于第三人之手。被害人长期痛苦忍耐,但始终没有勇气离开施暴的丈夫,旁观者怀着同情与悲痛作案,杀人的那一刻,竟会因为受害者终于脱离苦海,而感到宽慰。

  她们无法独立生活、所以没有能力逃脱吗?未必。全球的家暴受害者中,不乏毕业于常青藤院校的精英女性。遭遇悲惨的女性,之所以“沉浸”于暴力的关系中,其实是被来自社会和自我的某种权力结构所挟持了。在这种权力结构中,稳定压倒一切,对稳定关系的期许,甚至战胜了身体的痛苦,于是,施虐与受虐的关系愈演愈烈。风暴在茶壶中上演,但茶壶表面,只有平静和沉默。新闻里,家暴受害者会说,“熬到丈夫打不动就好了”,这样的言辞,让人怒其不争,但更多的,还是无奈与心疼。走出沉默不易,可见一斑,所以,看到家暴事实不被判决认定的状况,我感到特别不是滋味。

  《记忆大师》安排旁观者以杀人的方式暴力破局,或许可以理解为对残酷沉默的回应,只不过手段惨烈,让人不忍直视。也许这是文艺的贡献之一,推到极致之后,对现实的警醒,便尤其振聋发聩。

  印度女摔跤手的故事基于真实蓝本,但放到平权的话题下,也很有那么点隐喻色彩。摔跤是一项激烈的运动,训练过程苦不堪言,电影插曲就不乏幽默地描述练摔跤的小女孩的状态,“我们宁愿去死”。通过摔跤获得自由、摆脱晦暗的人生,仿佛是在说,平权是“搏”出来的。可不是嘛,花式吐槽地图炮,对女权进步几乎一点帮助也没有。面对戕害和不公,“理中客”还是一边凉快去吧,唯一的“正确”,只能是“摔跤”,只能是抗争。

  “摔跤”的道路上,需要个人奋斗,也需要社会托底。影片里,父亲让落入水中的女儿自己上岸,说,我不可能永远帮你。“靠自己”是一句很热血的宣言,可仅凭个人的抗争,不可能完成群体的救赎。父亲离场之后,谁来给平权之路保驾护航?受害的个体走出沉默之后,谁来帮助他们完成救赎?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