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9日讯(通讯员 宋嘉祁)楼先生是个从事户外用品行业的老电商,最近在自己的网店上架了新品急救包,却马上收到了职业打假人的投诉,称他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擅自销售医疗器械。投诉人要求楼先生支付上万元的赔偿款,称如果楼先生拒绝就向执法部门投诉。
这已经是楼先生今年已经收到的第十二个职业投诉了,偏偏还是关于专业性很强的医疗器械领域。楼先生虽然已经在于职业打假人的斗争中身经百战,但碰到医疗器械方面的投诉又慌了阵脚。楼先生感觉自己不仅面临商品被平台下架的经济风险,还面临着被行政部门巨额罚款的风险,这钱看来是不得不赔了。
在另一个例子里,赔了钱的王女士也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安宁”。王女士的网店,因为未开发票,连续收到四个投诉。王女士觉得是自己客服的问题,再加上生意忙,就跟投诉人在电话里商量好用1000块钱私了,没想到投诉人在收到钱后又再次要价。
像楼先生和王女士这样被职业打假人“商业碰瓷”的商家不在少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底,义乌市市场监管局收到各类职业举报4277起,占全部投诉举报量近50%,其中95%的被举报人都是电商企业。
由于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也为了图眼前的方便,电商在遇到职业举报人时往往选择一赔了之,试图通过商家能承受的“赔偿款”来息事宁人,但往往事与愿违,随之而来的是更多职业举报人的围攻。甚至有一部分无良职业举报人利用电商企业息事宁人的心理,不择手段地向企业索要“赔偿款”,借职业举报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国家行政资源,而且扰乱了电商行业的营商环境。
国家最高院针对此类情况也指出,一些职业打假行为“严重违背诚信原则,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我们不支持这种以恶惩恶,饮鸩止渴的治理模式。”
为此,佛堂镇于近日开通由市场监管主导的电商维权服务平台,由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以及辖区针织、饰品、日用品、广告等各行业电商企业代表组成,为电商维权提供法律和技术支持。市场监管部门会不定期在平台上开展电商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指导企业构建自己的法规清单制度以及培训机制,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典型案例警示、法律咨询等。鼓励平台内的企业对举报信息的汇总和分析,甄别职业举报人,共享名录数据库。对各类职业举报人的“套路”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职业举报人常用落脚点,弥补经营疏漏,做到规范自律,真正让职业举报人无计可施。
加入了电商维权平台的楼先生急忙将自己收到投诉的情况发上平台求助。市场监管工作人员看了急救包的图片、说明书,确认急救包内物品后,告知楼先生包内物品均属一、二类医疗器械,只需到辖区市场监管所备案,无需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平台内的其他同行也告知其与第三方平台沟通的经验和秘诀,楼先生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有了自身的规范和平台的支持,电商企业一旦遇到专业举报人漫天要价,或者用威胁、要挟的方式,强行索要财物,平台会指导企业做好证据采集工作。”市场监管局佛堂所负责人说,企业也可直接向平台内的公安部门提供案件线索,共同打击利用职业举报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净化电商行业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