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伸个胜利的手势给妈妈看看。”听到妈妈的话,明明马上伸出了手指,虽然举起手臂还有些吃力,但他意识逐渐清醒,既能听懂指令,完成动作,且视力清晰,听力正常,四肢基本可以活动。
眼前这一幕,让人很难想象,10天前,刚转院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时,这个6岁半的男孩,正伴随着极重度脑外伤,徘徊在死亡边缘。
“尿停电梯”男孩极重度脑外伤
8月3日下午,明明在爸爸所工作的义乌服装商场八楼准备上书法班。因爸爸方先生是商场的管理人员,明明对商场比较熟悉,他便一个人坐上了观光电梯,中途时,调皮的他往控制主板位置撒尿,没想到导致电梯悬停在7楼8楼之间,电梯门打开,明明爬至梯外,门关了,他却坠入约40米的电梯井内。
方先生是负责商场突发事件处理的,意外发生时,他第一时间冲了上去,“我都傻了,根本不相信那是我的儿子。我还以为是对面办公室人同事的孩子。”但是,看见刚给儿子买的带帽红色T恤和新鞋时,方先生心里咯噔一下,顿时慌了神。
原本,今年9月份,明明就要上小学了。可突入其来的事故,打碎了夫妻俩的生活。
明明很快就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入院诊断为创伤性休克,弥漫性轴索损伤,脑部、胸部有伤,锁骨、四肢骨折,肺部也有损伤,还伴有肺炎。情况十分危急。
“孩子的格拉斯评分连续多天只有3分,要知道,对于昏迷患者来说,3分是最低值,属于极重度脑外伤,3分的昏迷患者很少有逃脱死亡的。”当医生说明明希望不大时,方先生和爱人觉得天要塌了。
多学科会诊带来生命奇迹
明明是四代单传家庭的独苗苗,面对着全家人期待的眼神,当地医院压力巨大。情急之下,家属和当地医院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经创伤救治与修复中心主任杨小锋教授。
8月6日下午,杨教授出差回到杭州,一下飞机,家都没回,就直接从机场赶去义乌,对明明进行会诊。
“我们必须用很多办法去搏一次,来挽救他的生命。”杨教授对方先生说,“12岁以下的脑外伤患者,只要命能保下来,我基本上能保证他醒来。”方先生一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几天滴水未进的他,当晚吃了三碗饭,“吃得肚子都痛了。”
杨教授根据明明的病情,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以稳定内环境和生命体征为主,周期为7到10天。当明明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8月14日,明明从义乌当地医院转到浙大一院,刚来时明明还是深度昏迷,下肢会不自主抽动。
转到浙大一院后,浙大一院立马组织了神经外科、康复科、儿科、感染科、骨科多学科会诊,儿科负责指导用药剂量,感染科负责控制孩子的肺部感染,康复医学科一起制定催醒方案。
除了药物催醒外,康复医学科高压氧中心主任陈作兵副院长提出,康复学科必须早期介入,目前最有效措施尽快安排高压氧治疗,建议选择纯氧舱治疗,此外,配合针灸、电刺激等手段进行催醒。
高压氧有着“奇兵”作用,脑损害后必须第一时间恢复供氧,必须尽一切可能避免神经元的凋亡,保护脑功能,避免神经功能不可逆损害。
据悉,催醒方案包括六觉刺激,六觉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同时,医生让明明家人在孩子耳边叫他的名字,放他喜欢的音乐,用方言跟他说说话,边说边摸。方先生开始给明明放他最喜欢的《熊出没》。
综合治疗加家人陪护,奇迹产生了。
男孩完全苏醒后续康复效果可观
综合唤醒治疗两天后,8月17日晚上,当方爸爸拿起电话让明明听外婆的声音说,“明明,这是外婆的电话。”明明是外婆带大的,听见外婆的声音,他“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能哭,说明大脑开始有了情感反应。”杨小锋教授说。
8月18日早上,明明睁开了眼睛,还能发出单音节的音。8月20日,孩子意识清醒,格拉斯评分10分。孩子家人连称“奇迹”。
如今,明明已经可以完成指令性动作。妈妈让他比划“胜利”的手势,明明也能比划出来。
8月24日下午3点半,明明的父母把他送进骨科手术室,做“骨折固定手术”。
“目前总体来看,明明的整体状态和恢复情况比预期要理想,我们对他的康复也是比较有信心的。”杨小锋教授说。
据了解,在完成一系列手术后,除了继续进行至少三个疗程(一个疗程10天)的高压氧治疗,明明将会接受智力、语言、手臂肌肉等方面的康复治疗。
杨教授说,由于明明年纪还小,在脑部、骨骼等方面还有极大地发育机会,是否会有后遗症、会有什么后遗症尚不能做出明确判断,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恢复。
陈作兵副院长说,后续,孩子的康复重点在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挛缩;有针对性的肌肉力量的训练,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呼吸康复团队介入,以恢复患儿的肺功能。
在明明的病床头,放着他最喜欢的“储钱罐”,那是外婆买给他的,里面还有十几个硬币。“这是明明自己存的,说是要给我买一辆大的越野车。”谈起儿子的懂事,方爸爸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