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绣湖公园张彪供图
中国义乌网10月17日讯(商报记者 张彪)近日,省人民政府命名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义乌位列其中,荣获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1年7月,义乌被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市”,并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近五年来,义乌紧紧抓住试点机遇,认真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健康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多个国家级荣誉。
铁腕治理生态环境天蓝水绿再现美景
10月9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从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进入赤岸镇江头村,便可看见房屋错落有致,红的是瓦,白的是墙,彩的是画。村内,绿树成荫,屋后,良田环绕,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的新图景。江头村的每一处美景,都离不开“五水共治”的成效:整改环境卫生、做好垃圾分类、清理门口塘……
江头村是义乌铁腕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义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在政府主导引领、企业主体治污、全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下,义乌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剿灭劣Ⅴ类水作战”,取得了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
2017年,义乌以显著的治水成效,捧回了象征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的“大禹鼎”。目前,我市小微水体剿劣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市490处劣Ⅴ类小微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完成率达100%。7个省市控断面和3个出境断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省市控交接断面达标率100%,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以河长制为抓手,对症下药,精准治污。推行“1+9+14+6”源头治水模式,制订好1个总体规划,聚焦9个污染源头治理,落实14个镇街主体责任,出台六大保障机制,使义乌的治水从流域治水向源头治水转变,从应急式治水向长效治水转变,从项目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义乌在省内率先实施污水处理厂外排水“义乌地方标准”。全市小流域“一河一策”治理显现成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面覆盖,“清三河”达标县(市、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义乌江、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义乌的水变得更绿,天也变得更蓝。今年1-8月,义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11天,比上年同期增加22天;空气优良率(AQI)86.8%,比2013年同期上升22.6%;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同期下降22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37.9%。
制定《义乌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义乌按照城乡统筹、联防联控,防治并重,全体系治理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五气共治”行动。全市划定高污染染料禁燃区,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累计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833台;淘汰黄标车2.6万辆,增加新能源汽车672辆;完成全市印刷包装等八大重点行业335家企业有机废气整治;创建金华市级绿色工地6个;排查取得餐饮经营许可证场所9103家,完成汽车维修行业喷漆废气整治137家;控制农业氨污染,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04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14030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35%,完成全市78家榨糖灶企业的烟尘治理设施改造。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在义乌模具城二期我多拿了1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又上了一套新设备。”日前,模具企业老板老金高兴地说。之前,义乌的模具经营户遍布大街小巷,呈现“低小散乱”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义乌先后建设了模具城一期、二期,整合模具经营户入驻。模具产业实现从原来“低小散”的低端产业层次向中高档、规模化、聚集化转型发展。2016年,义乌模具城有记录的交易额达3.6亿元,实现快速增长。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义乌通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了经济低碳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编制《义乌市环境功能区划》和《义乌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优化产业布局,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十二五”以来,累计淘汰落后印染产能47393万米、化工行业35吨,织造产能20510万米,造纸行业16000吨,关停畜禽养殖场(户)1022家,全市生猪存栏量由28万头减少至2万头。印染、电镀、化工、造纸重污染行业整治通过省市验收,建成4个印染集聚点和佛堂电镀工业功能区,建成与市场发展配套行业的模具、制版、丝网印刷、真空镀膜等10多个小微企业集聚点。
积极实施绿色经济行动。义乌工业园区、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编制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获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中欧智造园获批省首批低碳试点园区。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三次产业比为2.0∶34.4∶63.6,结构更趋优化,是全省三产比例最高的县级市。2016年,义乌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排名第七,12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20项进入全省前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外贸出口突破2000亿元,小商品市场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义乌签约引进义利动力总成等重大项目,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9家增至60家;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电商注册账户超25万家,快递业务量约占全国的1/30,内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超过32万户,总量稳居全国县级区域第一。
打造优美生态人居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爱情福地,浪漫之地,幸福之乡”,这正是美丽蝶变中的佛堂镇钟村。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如今在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大手笔旳规划设计中提升,在提升中变样,在变样中展现品位,一幅江南诗意山水蓝图正徐徐绘就。钟村也由此被列为我市五个特色精品村之一。
宜居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高评价,也是全民共建生态的成果之一。为打造优美生态人居,义乌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拆除违法建筑103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旧厂房、城中村1306万平方米,同时开展城市设计大会战、老城区有机更新改造和农村新社区集聚建设等重点项目;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区初具规模,世贸中心、万达广场、绿城玫瑰园等知名商业综合体和高品质住宅区相继建成,全市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快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国贸大道一期建成通车,环城路完成立交改造;实施义乌江串珠工程,建成国际雕塑公园、江滨绿廊湿地公园等一批人文景观。
建设具有“义乌特色”的美丽乡村,让山水田园变美,让村庄“颜值”变靓。义乌是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发源地,自2002年就开始实施农村“小五化”工程,着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财政投入10多亿元资金,基本完成面上的全市整治。义乌通过“普惠式”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结合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水、交通、广电等一体化工程,率先在全省完成全域整治的工作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呈现出探索起步早、政府投入大、城乡统筹水平高、农民受益面广的特点。
着力建设生态廊道共享生态文明福祉
深秋时节,在佛堂镇吴溪绿道二期,义乌江明净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树木房屋,江畔花红柳绿,曲径通幽,风光旖旎,宛如一幅无边的美丽画卷。吴溪绿道项目工程总长约6千米,规划面积约71公顷,工程分三个阶段建设,一期城市休闲健身段和二期乡野质朴田园段目前均已完成,三期生态自然湿地段总投资2493万元,目前也已基本完工。
吴溪绿道是义乌如火如荼进行生态廊道建设的一部分。美丽义乌建设,环境美是前提,产业美是关键。义乌着力建设浙中生态廊道,通过项目化,把廊道具体化、产业化、特色化。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义乌市浙中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现已通过专家评审。根据金华市《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起草了《义乌市浙中生态廊道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明确今后三年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未来五年,义乌梳理出54个大项目,概算总投资552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投资108亿元。截至8月底,今年已完成投资96.36亿元,占年度投资额的89.22%。
突出现代文化特色,实施保利文化小镇、中国商贸博物馆、义乌美术馆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8%,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12.03平方米;全线打通以主题公园为节点、慢行系统为连接的江滨绿廊,让生态廊道真正成为义乌风景线、市民休闲区。
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范围,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大陈镇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镇,马畈、缸窑、何斯路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精品村。同时,推动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和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成功培育城西何斯路薰衣草园、大陈马畈农业奇幻乐园、义亭窑文化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打响农旅品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义乌全面践行“两山”理论,让全民共享生态福祉。如今的义乌,城市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乐园,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健康发展。未来五年的义乌,一条以生态为基、以江河为脉,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将串起浙中山水,让金乌腾飞在绿水青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