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义乌是常住外商最多的县级市。多年来,外商为义乌市场繁荣和国际贸易做出了贡献,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因触犯中国法律而被判刑。这些人有的在监狱里服刑,有的在义乌社区接受矫正。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义乌是浙江省接收境外矫正人员最多的城市,也是我国接收境外矫正人员最多的县级市。相关数据表明,自2006年5月至2017年11月,义乌市累计接受境外社区矫正人员43人,其中,已解除社区矫正38人,正在社区矫正5人。
义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法治的城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在义乌触犯了中国法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受到应有的惩罚。
社区矫正被称为“没有围墙的监狱”。境外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虽然不限制人身自由,但是不能擅自离开义乌。即使有再大的生意要做、再重要的客户要见,对不起,都不行!这是中国司法的硬度。
法律是威严的,但也是有温度的。在义乌,既坚持刑罚原则的公平性、公正性,也讲有司法温度的人性关怀。当得知来自印度的社区矫正对象牵挂远在家乡的妻儿,义乌市司法局、出入境管理局积极为其妻儿来义乌提供便利,让他们早日团聚。境外社区矫正人员要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电子腕带,来自土耳其的矫正人员提出,这样做会引来客户的异样眼光,能否用增加当面报告的次数来替代。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相关部门同意了他的请求。义乌的社会工作者也积极开展法律帮助,通过走访交谈,收集矫正人员的资料,实施个性化矫正。当矫正人员有疑惑和实际困难时,社会工作者热心地为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送去温暖。
政府委托社会组织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从社区矫正工作来讲,司法部门是刑罚执行的具体实施者,集监管、教育、帮扶于一身,展现更多的是刚性;而社会工作者偏向教育和帮扶,彰显更多的是柔性。两者刚柔并济,共同目的就是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义乌,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前沿。可以说,这种既有司法硬度,也有人性温度的社区矫正模式,是义乌对社会治理创新的又一亮点。
金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