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谢高华:心系百姓疾苦 真情为民解忧

发布时间: 2018-01-28 13:02:3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冯潮忠和谢高华老书记在冯雪峰墓地合影

  谢高华为神坛村和雪峰故居办了几件大事

  “你们商报前几天发表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这篇文章,我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激动。我也想借商报平台,说一说谢高华老书记的好。”1月24日下午,冯雪峰侄子、65岁的冯潮忠老人冒着严寒,风尘仆仆地来到本报副刊部,开怀畅谈谢书记与神坛村、冯雪峰故居及他本人的点点滴滴。

  谢书记第一次来神坛,就为村里办了三件大事

  谢书记第一次来赤岸镇神坛村,就为我们村解决了三件大事。当时的场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1983年6月初,在冯雪峰诞辰80周年之际,神坛村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迎来了一批全国闻名的作家、名人。他们不远千里,在参加完当时义乌县文联组织的“第一届雪峰研究学术研讨会”后相聚这里,共同纪念和缅怀冯雪峰。

  后来,听文联工作人员说,1982年初谢高华来义乌任县委书记,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亲自拍板决定第二年在义乌召开首届全国性的“雪峰研究学术研讨会”。这对当时的义乌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从中也可看出谢书记敢作敢为的胆量和气魄。

  我记得过了10多天,谢书记带着相关部门单位的人员来神坛村考察。他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还不时走进农户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和需求。后来在与大家座谈时,谢书记提出,要尽快为神坛村解决读书、出路、喝水三件大事。他回去后,马上给相关单位落实任务,明确分工。不久,县文联就给我们送来了电视机。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们天天晚上围着电视机看《霍元甲》,邻近村村民也赶过来看。

  神坛村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雪峰故居内办过小学,后来撤消合并到了赤岸小学。村里小孩每天上学、放学要来回走5公里路,那些当父母的看着心疼却毫无办法。谢书记了解情况后,提出“三个一”,建一所一流的学校、请一个一流的教师、培养出一批一流的学生,并建议学校取名雪峰小学。

  教育部门迅速行动,和村民们一起很快就建好了3间泥房,还派来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送来一批新课桌。20多个小孩坐在崭新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别提有多高兴了。

  面对神坛村地处偏僻,百姓出行极为不便的困境,谢书记下决心为村里解决出路问题。在他的督促下,县里拨出3万元专款,由交通部门具体实施。听说要修路建桥,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纷纷参加义务劳动。在修路建桥的同时,政府还出资帮我们挖井、安装水管,解决喝水问题。1983年年底,我们村的路修好了,村口破旧的小石板桥也改建成了坚固的钢筋水泥桥。同时,老百姓也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夏天缺水了。

  三件大事一解决,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谢书记在神坛村百姓心中也留下了“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的形象。

  “伴耕亭”三字由谢高华题写

  为了谢书记的一句话,这件事我坚持干了35年

  当年,谢书记第一次来神坛村时,一边认真参观冯雪峰故居及其墓地,一边向我了解了许多相关事情。他还说,雪峰同志终身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人耿直、真诚、善良、廉洁,是我们义乌人民的骄傲,希望你能挑起管理雪峰故居的重担。

  听了谢书记的话,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管理好雪峰故居,供后人学习瞻仰,让伯伯的动人事迹流传下去,让伯伯的高尚精神发扬光大。

  这副重担一接,至今已有35年。其间,我既当管理员又当讲解员,除了打扫卫生、检查消防安全、看护陈列物品外,还要接待一批批客人。只要有人来参观学习,不管农活多忙,身体多累,我都会热情地接待,耐心地讲解。近些年来,我多次放弃了进城做生意的机会,从黑发到白发,一直坚守着雪峰故居。

  作为冯雪峰的亲侄子,我有义务和责任守护好这座古宅、这个义乌的“红色景区”。从另一方面说,我也要对得起谢书记对我的重托。

  谢书记离开义乌后,一直把神坛村和雪峰故居放在心上。每次回义乌开博览会或参加其他活动,他都会带着家人朋友来神坛村转转,看看冯雪峰、冯志祥两位老前辈,了解游客数量及村里发展情况。看着谢书记对我的工作露出满意神色,我也感到很欣慰。

  2003年是雪峰诞辰100周年,雪峰儿子冯夏熊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把他爸爸的骨灰运回老家安葬。当时,村里还特意在村口造了座石亭子。亭名取雪峰第一个笔名“伴耕”,请谁来书写呢?冯夏熊首先想到了谢书记。我们当时就拨通谢书记手机,告诉原委。谢书记满口答应,并说第二天就可去他家里取字。

  那是我第一次去谢书记家。我和夏熊哥一行从高速路口一出来,就看见谢书记及家人来迎接我们。他紧紧地跟我们握手,黑瘦的脸上笑开了花。吃饭的时候,他多次问起神坛村的发展情况、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返回义乌时,他还到高速路口送我们。带着谢书记亲笔题写的三个大字“伴耕亭”,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后来我又去了谢书记家一次,那次他还挥毫执笔,为冯雪峰故居题写墨宝。

  每次见到谢书记,我都有一种无法说清楚的亲切感;每次跟他握手,我都舍不得放开。我祝愿他健康、长寿,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赤岸镇神坛村村民冯潮忠口述

  商报记者陈金花整理/供图

 [1] [2] 下一页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