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陈望道最早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170年前的今天(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用诗一般的文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文献之一。
1920年农历春节前,义乌人陈望道回到家乡分水塘村,开始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便是当年陈望道工作的环境。
真理有点甜,习近平总书记曾5次提及的故事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马克思主义迅即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1919年4月6日,成舍我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以白话文摘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几段文字,包括十大纲领全文,标题是《共产党宣言》。
各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摄于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
五四时期,陈独秀等委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准备在《星期评论》杂志上刊载。历时两个月,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
作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该书于同年8月在上海出版,初版1000册一销而光,9月又重印了1000册,到1926年5月,该书共已印17版。
1956年元旦,毛泽东在上海接见陈望道(右一)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鲁迅高度评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对中国做了一件大好事”。《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影响了当时中国整个一代革命者,毛泽东在20多岁时就已读过这本马克思的著名篇章。
1936年,当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周恩来也曾在解放后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陈望道资料照片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段佳话:红糖蘸粽子是义乌春节传统食物。一日,母亲张翠姐送完餐后,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正忙着翻译的陈望道应声答道:“够甜,够甜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陈望道的嘴角满是墨汁,红糖一点儿没动。母子二人相视大笑。陈望道粽子蘸墨汁还连声说甜的“糗事”,让信仰有了滋味。 习近平总书记对陈望道当年首译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一事很是关注,曾先后五次在公开场合讲到陈望道这则“真理有点甜”的故事。 陈望道故居 探访陈望道故居,重温信仰味道 陈望道故居位于义乌城西街道偏僻的小村庄分水塘,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报集团金华分社党支部联合金东区新闻传媒中心党支部来到陈望道故居开展支部活动。 如今的陈望道故居里,经常会有党员有组织地来到陈望道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在故居里参观了解陈望道的生平事迹、照片和珍贵藏品。 《人民日报》刊登的《信仰的味道》一文 来到陈望道当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小屋子里,分水塘村导游总会给大家讲解陈望道误吃墨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和信仰的味道早在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信仰的味道》一文中就被人提及。 陈望道故居(资料图) 2017年底,义乌启动陈望道故居保护开发项目,结合分水塘村特色,深入挖掘陈望道故居红色文化,这儿将打造成一个承载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地。 【浙江新闻+】 《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天鹅咖啡馆。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这里构思、撰写《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70年前的今天,《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用诗一般的文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70年来,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文献之一。 《共产党宣言》问世: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848年2月21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德文全文单行本在伦敦出版。开始时,恩格斯撰写了一份草案,即《共产主义原理》。这部作品由二十五组问答组成,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用问答的形式做普及宣传是可以的,而以此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宣言“是完全不合适的”。于是,马克思执笔重新起草了宣言,在其中广泛吸收了《共产主义原理》的基本思想。在这个新的文件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沿革、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反驳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批评。这个文件就是《共产党宣言》。 在这部两万多字的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透彻鲜明、激情四射的语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1848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 时间是最可靠的试金石和显影剂。《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170年,但其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的密码就在于其勇于革新、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得以鲜明展现。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修改补充。比如,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正是不断赓续这种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力量才得以永存,共产党人才培育了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中共一大会址收藏的《共产党宣言》正文首页。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当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并指导欧洲工人解放运动的时候,位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在众多志士仁人寻求救亡图存真理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和学说也传入了中国。中国人最早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通过《共产党宣言》。 1896年9月,孙中山流亡到伦敦后,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去读各种书籍。在这里,这位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率先了解到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并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马克思主义迅即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1919年4月6日,成舍我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以白话文摘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几段文字,包括十大纲领全文,标题是《共产党宣言》。五四时期,陈独秀等委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准备在《星期评论》杂志上刊载。1920年春天,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译稿,并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 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命运。这本只有56页的32开小书,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点燃了新的希望,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是读了这本书后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还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主张。 1920年1月,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来北京看他时,发现他办公桌上放着《国民》杂志,这本杂志载有《共产党宣言》的前半部分,毛泽东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精神所震撼,推荐黎锦熙也读一读。对这段时期的经历,毛泽东在1936年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其中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1939年底,毛泽东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共产党宣言》,有时只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就在陈望道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到上海落脚的同时,22岁的刘少奇来到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的外国社学习,这里是培养青年共产主义者的一个基地,陈望道是他们的老师之一。解放后,刘少奇回忆说:“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1922年8月,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在《少年》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著名论文,指出“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 邓小平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接触到《共产党宣言》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列举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学习《共产党宣言》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例子,指出:“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原著,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基本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相互关系,做到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单行本。 中国共产党是《宣言》精神的当代践行者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的170年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先后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学明认为,报告处处彰显着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报告主题明确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同样也是《宣言》的初心和使命;报告提出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这也是尊崇《宣言》和增强《宣言》意识;报告特别强调“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把《宣言》所倡导的革命性锻造得更加坚强视为党五年来主要成就之一;报告再次重申了《宣言》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的目标正是党的远大理想;报告提出“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特别强调“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这是《宣言》的革命理论与革命精神的当代展现;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认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这是对《宣言》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运用。 “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精神来源和理论武器。今天,我们回顾纪念《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段佳话:红糖蘸粽子是义乌春节传统食物。一日,母亲张翠姐送完餐后,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正忙着翻译的陈望道应声答道:“够甜,够甜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陈望道的嘴角满是墨汁,红糖一点儿没动。母子二人相视大笑。陈望道粽子蘸墨汁还连声说甜的“糗事”,让信仰有了滋味。
习近平总书记对陈望道当年首译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一事很是关注,曾先后五次在公开场合讲到陈望道这则“真理有点甜”的故事。
陈望道故居
探访陈望道故居,重温信仰味道
陈望道故居位于义乌城西街道偏僻的小村庄分水塘,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报集团金华分社党支部联合金东区新闻传媒中心党支部来到陈望道故居开展支部活动。
如今的陈望道故居里,经常会有党员有组织地来到陈望道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在故居里参观了解陈望道的生平事迹、照片和珍贵藏品。
《人民日报》刊登的《信仰的味道》一文
来到陈望道当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小屋子里,分水塘村导游总会给大家讲解陈望道误吃墨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和信仰的味道早在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信仰的味道》一文中就被人提及。
陈望道故居(资料图)
2017年底,义乌启动陈望道故居保护开发项目,结合分水塘村特色,深入挖掘陈望道故居红色文化,这儿将打造成一个承载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地。
【浙江新闻+】
《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天鹅咖啡馆。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这里构思、撰写《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70年前的今天,《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用诗一般的文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70年来,这部著作所蕴含的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文献之一。
《共产党宣言》问世: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848年2月21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德文全文单行本在伦敦出版。开始时,恩格斯撰写了一份草案,即《共产主义原理》。这部作品由二十五组问答组成,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用问答的形式做普及宣传是可以的,而以此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宣言“是完全不合适的”。于是,马克思执笔重新起草了宣言,在其中广泛吸收了《共产主义原理》的基本思想。在这个新的文件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沿革、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反驳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批评。这个文件就是《共产党宣言》。
在这部两万多字的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透彻鲜明、激情四射的语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1848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
时间是最可靠的试金石和显影剂。《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170年,但其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的密码就在于其勇于革新、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得以鲜明展现。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修改补充。比如,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正是不断赓续这种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力量才得以永存,共产党人才培育了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中共一大会址收藏的《共产党宣言》正文首页。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当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并指导欧洲工人解放运动的时候,位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在众多志士仁人寻求救亡图存真理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和学说也传入了中国。中国人最早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通过《共产党宣言》。
1896年9月,孙中山流亡到伦敦后,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去读各种书籍。在这里,这位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率先了解到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并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马克思主义迅即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1919年4月6日,成舍我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以白话文摘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几段文字,包括十大纲领全文,标题是《共产党宣言》。五四时期,陈独秀等委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准备在《星期评论》杂志上刊载。1920年春天,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了译稿,并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
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命运。这本只有56页的32开小书,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点燃了新的希望,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是读了这本书后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还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主张。
1920年1月,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来北京看他时,发现他办公桌上放着《国民》杂志,这本杂志载有《共产党宣言》的前半部分,毛泽东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精神所震撼,推荐黎锦熙也读一读。对这段时期的经历,毛泽东在1936年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其中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1939年底,毛泽东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共产党宣言》,有时只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就在陈望道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到上海落脚的同时,22岁的刘少奇来到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的外国社学习,这里是培养青年共产主义者的一个基地,陈望道是他们的老师之一。解放后,刘少奇回忆说:“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1922年8月,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在《少年》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著名论文,指出“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
邓小平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接触到《共产党宣言》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列举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学习《共产党宣言》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例子,指出:“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原著,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基本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相互关系,做到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单行本。
中国共产党是《宣言》精神的当代践行者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的170年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先后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学明认为,报告处处彰显着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报告主题明确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同样也是《宣言》的初心和使命;报告提出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这也是尊崇《宣言》和增强《宣言》意识;报告特别强调“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把《宣言》所倡导的革命性锻造得更加坚强视为党五年来主要成就之一;报告再次重申了《宣言》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的目标正是党的远大理想;报告提出“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特别强调“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这是《宣言》的革命理论与革命精神的当代展现;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认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这是对《宣言》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运用。
“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精神来源和理论武器。今天,我们回顾纪念《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专题】“信仰的味道”网络展览馆--信仰力量
义乌:冬日暖阳火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