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2日讯(市民监督团成员 陈航 吴功俊 王明升 刘涛 方娟 商报记者 刘军)
引子:衣食不愁内心有忧
每周总有这么几天,清晨5点多,后宅街道曹村80岁高龄的曹姓老人和她的同伴就来到义乌农贸市场采购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所需的食材。老人曾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到这里采购食材,不管是肉类还是蔬菜都会便宜一点,这样能省下一些钱来把老人们照顾得更好。”老人说。
中午时分,曹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位等待开饭的老人。一位85岁的曹姓老人说,儿女都在外边,他就到这里“吃食堂”,“平时就我一个人!”说这话时,老人脸上明显掠过一丝忧郁。
与此同时,在三四公里外的倪村,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志愿者给卧病在床、83岁高龄的方姓老人送去了午饭。老人说,志愿者每天都给自己送饭,真的很感谢他们!但紧接着,老人也默默念叨了一句:“平时就我一个人!”
“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对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行调查中,记者时常听到这句话。事实上,近年来政府大投入、村居大行动、爱心人士乐奉献,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基本覆盖义乌城乡每个行政村,老人吃饭不用愁,休闲聊天有同伴,卫生健康保健也时时有,然而老人们说,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确实很好,但心底仍希望这个“家”更温暖一些、更贴心一些。
成效:一个“新家”爱意无限
“现在政府对我们真的好,居家养老的服务太好了,不仅饭菜可口,村干部还非常关心我们老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啦!”说起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赤岸镇乔亭村的老人们个个夸赞。
有棋牌、报纸、书籍,能唱歌、跳舞、健身,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还能午休,平时也有很多休闲项目……这里不是高消费的宾馆或娱乐场所,而是遍布义乌各个角落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目前,义乌老年人口达到15.9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86%,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2.75万人。从2013年起,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并出台《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扶持、镇村主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就近、便民、经济的原则;坚持依托社区和家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购买服务和个人自费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动员各镇、街道、村(居)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并将其纳入年度“十大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
目前,义乌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65家,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针对“居养中心”运营管理存在的资金短缺困难,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居养中心”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历年累计下拨各类补助资金6991.9001万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居养中心”健康规范运行,义乌市民政局持续加大监管督查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开支台账,做到事无巨细,分厘必清。同时,以创建星级示范中心为抓手,推进各“居养中心”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已圆满完成5个四星级、34个三星级“居养中心”的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为杜绝运营管理不规范、谎报补助资金等弄虚作假行为,定期对全市“居养中心”进行监管抽查指导,制作指导台账,及时反馈存在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并针对存在问题每季度向各镇街下发通报一次。与此同时,各镇、街(村、居)纷纷推出服务老人的一系列举措,并动员社会各界为老人献爱心,“居养中心”其乐融融,爱意无限。
隐忧:若要贴心必先贴近
虽然在政府的重视以及各界的支持努力下,遍布城乡的“居养中心”为老人们搭建了一个“新家”,也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居养中心”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细节离“贴心”还有最后一段距离。
首先,参与主体单一、资源整合不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无论是建设服务设施还是成立服务机构、设立服务项目,都主要由政府主导完成。其实,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家庭、社会多元参与,多方责任共担的一种新机制,政府一直主导很容易让人们对政府产生依赖心理,把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可以承担的责任推给政府,长此以往不利于多元养老机制的形成。
其次,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需求。全市各“居养中心”现主要提供老人就餐服务,少数的也提供送餐服务,比如佛堂镇田心一村、后宅街道倪村等发动村民志愿者,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吃上新鲜美味、热气腾腾的饭菜。但是,对于老人们一些昼夜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还无法实现“日常满足”。在江东、城西、佛堂等一些镇街采访时,有不少老人反映,“居养中心”目前主要提供吃饭等服务,逢年过节还会开展扶老助老等慰问活动,但平时,对很多独居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常照料等贴心服务还一时不能满足。
第三,依靠补助、赞助维持运营。对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居养中心”食堂,资金短缺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如不规范管理、精打细算、控制成本,想要维持正常运营就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居养中心”都是依靠市财政、镇(街道)的经济补助以及社会各界的赞助维持运营。以运营较好的后宅倪村为例,每个月除去各项开支,有时也会出现亏损,好在村干部以及乡贤经常捐赠款物。如廿三里街道的葛塘村、下朱宅村,村民自发捐款筹集“居养中心”食堂运营基金,葛塘村“居养中心”共筹集运营基金达30余万元。其实,资金紧张是绝大多数“居养中心”面临的共同挑战,所以,有些村居为了节约成本,耄耋老人起早贪黑去农贸城买菜、想方设法筹集捐赠资金、聘请一些低报酬的餐厨服务人员等。而一些“居养中心”因为就餐老人少,由此得到的政府补助资金就少,甚至“居养中心”的电费、人工报酬等都难以支付,直接导致了“居养中心”运营困难。
另外,个别老人到食堂多吃多要、厨师招聘困难、少数“低偿”老人感到交钱吃饭不划算、个别老人因年老体衰走路去“居养中心”吃饭有困难等,都阻碍着“居养中心”与老人更贴近、贴心。记者注意到,目前义乌已有多家“居养中心”因为资金困难等原因而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