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8年>最新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长袖舞出新天地 义乌创新机制加快发展纪事(下)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5月2日,在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窗口,5家企业一次性办理了“既能做内贸、又能做外贸”新证照,这也意味着义乌率先在全省实现“外贸主体资格和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

5月2日,义乌实现“外贸主体资格和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图为证照办理现场。 龚献明 摄

  在义乌,这样的“小确幸”天天在发生。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去年,792项到政府办的事项中,773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其中172项“一次不用跑”。在这个“世界小商品之都”,政府的“有形之手”长袖善舞,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断清除体制机制藩篱,为中外客商牵线搭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不断创造奇迹。

  长袖舞出新天地,义乌正以高质量的制度供给,探索实践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有为”的特色之路。

  “放手”释活力

  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连续16年群众满意率超过99.9%,日均办件量超过7300件,服务量质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它是义乌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最典型的范例。

  减事项,就是减权力。在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复印机几乎“绝迹”。去年一年,该中心以“取消复印机”为着力点,倒逼35个部门累计减简事项455项,减简率达34.5%。今年,他们计划继续减事项、减材料、减证明,直至减窗口,80%以上的事项在网上办理,尽量让企业和市民“零跑腿”。

  “出租车安全检测,交通和公安部门都有要求,同一辆车要年审两次、花两笔费用,且检测标准一致。这种重复事项应该马上砍掉。”义乌市编制办主任王瑞铨说。曾经需要跑多个部门、耗时7个工作日的事项,现在只要跑一个窗口、跑一趟就能办妥。成为全省首批外贸企业“证照通办”体验者后,义乌市上溪镇的农村电商王榕坜激动地说:“现在到政府办事真方便!”

  减时间,就是降成本。义乌针对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环境污染和能耗相对较少,率先在全省开展区域能评、区域环评、区域水保等“多评合一”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平均缩短36天、减支46%。

  一期投资60亿元的华灿光电LED项目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华灿光电董事长周福云算了一笔时间账:代办制、联办制、模拟制“三制”办理,提速25天;减部门前置、减要素前置、减公众参与流程“三减”审批,提速5个月;优化环评文件编制、优化环评审批程序、优化项目竣工验收“三优”后,提速50天……原本计划6年建成的项目,从签约到正式投产不到两年半。

  “省下来的时间太宝贵了,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抢得了先机。”周福云说。

  沿着建设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的“创新政府”这一路径,义乌今年启动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又继续探索实施“标准地”“承诺制”“颗粒化梳理”等系列新举措。在一轮又一轮的“答卷”中,政府越来越从容,群众越来越满意。

  “伸手”强服务

  老板管工厂生产加工、老板娘守摊位接单,一个普通的家庭作坊小厂,便能与外国采购商面对面做外贸生意。这是实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大奇观。

  如何把这些“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拼箱组货、主体多元”的小商品顺利出口,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国际贸易、实现义乌市场国际化?这无疑需要一个富有睿智和敢于担当的政府“走在前列”,为小商品“铺路搭桥”,开放远渡重洋的体制机制之门。

  2012年,国务院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给了先行先试的权力。为了让商品“货畅其流”,义乌把重心落在贸易便利化上。在全国首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正是通过出口货物监管方式创新,有效解决了出口小商品通关手续繁琐问题。在“义通关”平台,义乌率全国之先,把出口集装箱信息搬上手机,货物通关自然加速,集卡车排队的场景不见了。

  借助改革契机,义乌加快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小商品出口打造一个全面开放的综合平台。国内唯一由民营企业运营的“义新欧”班列,在班列首发和试点获批之前,义乌已布局成立省级产业平台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管委会就设在班列的始发点——义乌铁路口岸附近。两年前,义乌又增设全省唯一的陆港事务与口岸管理局,派驻专门人员进驻班列运营团队,全程跟踪服务班列发展,协调有关资源向各大口岸倾斜。

  面对要素禀赋“先天不足”,义乌的民营企业求开拓,当地政府亦是如此。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也叫陆港新区,集跨境电商、智能仓储、国内物流、快递物流、公路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等功能于一体,一个又一个物流平台项目或从无到有,或升级开放。

  “便捷、便宜。”陆港新区管委会主任季金甫说,在市场化环境下,政府的“有为”,就是把各种人为设置的繁文缛节、壕沟路障清除掉,把各种断头路、山水阻隔打通,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这便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有形之手”构筑的多式联运、货通全球、立体物流体系,撑起的是一个“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市场集群。

  “携手”赢未来

  4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又一趟从马德里返程的“义新欧”班列,满载着60多个标箱的优质“欧洲制造”,缓缓驶入义乌铁路口岸。

  3年多来,“义新欧”班列实现了每周去程4列、回程两列的双向常态化运行,已开行至马德里、伦敦、布拉格等9条线路,辐射沿线35个国家。

  因为这趟火车的开通,西班牙人米格尔第一次来到义乌。他的家族在马德里有一家农副产品企业,有100多年历史了,在当地名气不小。他拿起一瓶自家生产的橄榄油说,这些产品已经卖到全球10个国家,希望借助义乌的展会和市场打开中国市场。

  “中小企业如何走向国际,这是全球范围的普遍性问题。”义乌市委主要负责人说,未来的义乌没有难做的贸易,要搭建“大众化”市场平台,从“全国共享”走向“全球共享”。

  中午12时多,在距离铁路口岸5公里的保税中心,义乌海关保税监管科的七八个关员忙坏了:前一天上午新西兰的柜子来了、下午日本来的柜子到了,第二天上午西班牙的客商来报关,中午韩国来的商品到了……这些新到的“洋货”,不日就会通过义乌的展会和市场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义新欧”班列运行常态化后,义乌紧盯“买全球、卖全球”,在设立中国进口商品城的基础上,又在筹备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瞄准海外中小企业生产的二三线日用消费品,搭建海外中小企业接轨中国市场的平台。

  现在,义乌还把“新丝路”再延伸:设立100亿元“一带一路”建设投资基金,推动66个项目纳入省“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库;在波兰华沙、沙特吉达等城市运营海外分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7个海外仓;在“义新欧”两头,浙江捷克小镇和“一带一路”捷克站正在谋划中……

  一趟班列,就能直达义乌;一个货柜,就是一个“洋超市”;一台展会,就能对接全国采购商……义乌政府搭建的一系列开放平台,为境外中小企业的品牌商品进入中国打开低成本、高效率的大门。义乌每年吸引50万外商入境,有超过1.4万名外商常驻,这样的“携手”,不仅为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货,还帮助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售货。

  去年,义乌实现出口2304亿元、进口35亿元,分别增长4.7%和25.2%;电商交易额2220亿元,增长25.3%;邮政和快递业务量增长72%,跃居全国第六。市场贸易采购的进口、转口新模式在义乌逐渐成形。

  一个开放发展的制度环境,一张开放共享的贸易网络,“有形之手”的创新而治,让义乌与全球深度融合。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