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俊(本报市民监督团成员):农村集市在不少群众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其实说到底,这是一种情结。
据记载,义乌集市可追溯至1700年前,早期的集市以日中为市,以后又出现早市、晚市。集市多属综合性物资贸易,也有以一种或几种交易为主的专业市场,如稠城就有红糖市场、小猪市场、六陈(粮食)市场、竹木市场、柴炭市场、山货市场等。此外还有季节性市场,如青枣市场、果品市场等。以前每逢赶集日,每家都会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饭团聚,顺便买点生活生产用品,像过年一样高兴和热闹。但如今商品丰富,大型超市、商场都可以买到想买的东西,甚至足不出户就能网购。对集市,如今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情愫。个人认为,以土特产、自产自销进行交易的集市具有传统文化气息,也是一种民俗,彻底取消,好像不大合适。但一些集市导致环境、卫生、交通甚至产品质量问题就不应该了,因此要加强引导、规范,让文明之风吹到集市的每一个角落。
冯学鹏(社区居民):我住在城区,一些老物件城里真的没有地方买,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带着小孙子去佛堂、赤岸、大陈、上溪的一些集市,买树苗、针头线脑等,顺便再买点山里、乡下的蔬菜瓜果等。个人建议,给当地卖土特产的群众提供一个好场地,但同时要严格管理一些“专业”的小摊小贩,他们“闻集而动”,四处“打游击”,对这些摊点要坚决取缔。商报记者刘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