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用钱不明界 义乌一夫妻为此闹翻天

发布时间: 2018-07-23 09:16:49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我跟老公大概要离婚了。”

  前些日子,一名网友沮丧地对“情感工作室”说,她跟老公的感情其实还不错,可架不住老公的父母三天两头跟他要钱,她实在吃不消了。任由老公把钱往父母那边送,自己这个小家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劝劝他吧,他还要跟自己吵。再这样下去,她也没辙了,要不她撤出,让他们一家人过去吧。

  这名网友说,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在义乌打拼这几年,好不容易攒了点钱,那是他们付出多少辛苦才攒下的呀!本来手上有了点钱,她能安心准备生二胎了。她也跟老公说过,这钱是自家的备用钱,不能挪作他用。没想到老公家里人好像嗅到了钱的味道,他爸妈三天两头打电话来要钱,理由都很充分,比如家里的房子要重新装修一下,需要多少材料钱(其实那房子小夫妻根本不会去住);之前借的钱要还利息了;他爸爸要买一批树苗,现在这种树很好卖;家里什么东西突然坏了;哪个亲戚要搬新屋随红包……每次只要爸妈打来电话,他就义不容辞地找钱、汇钱,有求必应。

  直到最近他父母说,他弟弟要跟人合伙做点生意,需要10万元钱。她实在绷不住了,跟老公大吵一架。平时说到这个问题,小夫妻总是说不过三句就要吵,这次吵得更凶。可吵完了,老公还是一声不响给他父母打过去5万元,事后才被她逼问出来。

  这名网友承认,她老公是一个勤快、老实的人,对她也不错,平时没什么心计,不懂精打细算,要不是她算着、攒着,弄不好就是吃光、用光的人家。她是有心想跟老公好好过日子的,可如果他父母没完没了来榨他们的钱,说不定最后这个小家庭只能拆掉了。

  说到这里,这名网友相当灰心。她感觉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甚至只要她讲起这事,老公就会理解成她对他的父母有意见,那她就是他的“敌人”。在她和他父母之间,他的天平永远倾向父母——这也让她的感情很受伤。

  夫妻关系永远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孤岛”,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方的家庭关系就是对夫妻关系影响极大的因素之一,而这个因素中,对方的家人来要钱,更是几乎要“致命”的痛点。

  儿子(尤其是大儿子)好不容易在城市立足了,挣钱了,在父母看来,那就是熬出头了,“养出山”了,接下来有什么需求,找儿子就对了。而在另一边,做儿子的可能只是一个工薪阶层,参加工作不久,别说工资不高,就算工资比较可观,也大多要消耗于房和车。等组建了小家庭,开支更大。这时候如果父母时不时提出经济上的要求,儿子的小家庭就会发生“地震”。

  不只是儿子,对女儿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曾有一名网友倾诉自己的苦恼,她说自己工作两年,收入刚够生存,但父母时不时找她要钱,有时是给弟弟妹妹用。而且就算她省吃俭用补贴家里,还总被父母讲太浪费,没出息,挣钱少。她很想跟许多同龄人一样,继续学习、拿驾照、买点新衣服和化妆品,而且,她也要考虑结婚。父母早就说过了,家里没有条件给她准备嫁妆,她得自己打算。但她什么都不敢说,母亲一直都是个强势的人,而她性格比较软弱,是比较好欺负的那种。让她在父母要钱的时候大声说“不”,几乎是做不到的。所以她很想找到一个巧妙办法,既能让父母以后不要动不动跟她拿钱,又不会伤害到她与父母的感情。

  还有些女性苦恼于娘家和小家的关系难以摆平。尤其是如果娘家觉得女儿嫁得挺好,经济条件也不错,希望她多帮帮家里,特别是帮弟弟盖个房、买个车。她心有余而力不及,又不好勉强丈夫为她娘家的需求一一买单。于是她成了“夹心饼”:不能爽快答应娘家人的请求,被娘家人看不起;在丈夫面前老是帮娘家人算计,又让丈夫生气。结果是夫妻关系紧张,与娘家人关系也乱成一团,互有抱怨。

  那么,尽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帮助自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就能皆大欢喜、其乐融融了吗?

  你可能会说,那肯定的呀。钱到位了,事情办成了,能不高兴吗?

  阿桂家兄弟姐妹多,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她很懂事,小小年纪就出来打工,结婚后跟老公一起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积下了一份不小的家产。虽然她的感情生活并不一帆风顺,但对父母和兄弟姐妹,她总是能帮就帮。哥嫂要造房子,她出钱;弟弟要娶媳妇,她出钱;姐姐姐夫想做生意,她出钱;父母那里更是有求必应,每次去看父母,都大包小包拎一堆东西。

  也许是年纪轻轻就要在外面打拼,养成了阿桂雷厉风行的脾气,说话如板上钉钉。有时看家人事情做得不妥帖,她难免要去指正。讲得多了,家人对她又敬又怕。到后来,她出钱出力的事大家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她指手划脚,谁家的生活都要插一杠子。更有甚者,几个兄弟姐妹道听途说之后,有怪她给别人的钱多了,而给自己的钱少了;有怪她帮另一家的多了,帮自家的少了。一家人矛盾不断,几近反目。为此,阿桂相当苦恼。她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积极心理学指导师陈新厚说,错在家人之间有些界限没有弄清楚。

  家人不该亲密无间吗?家人之间竟然要有界限?这不是让一家人变得生分了吗?

  这个界限,首先是每个人必须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承担的责任。没有这份自我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担子压到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并以“亲情”为自己的推卸责任找借口,甚至去责备没能完全满足你的家人——用这种思维与家人相处,就是界限不明。界限不明,则家庭关系必定乱成一团。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情”,没能把另一名家庭成员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扛过来,被责备的一方会有深深的歉疚感。这么一来,整个责任关系就颠倒过来了。

  比如那个借钱给弟弟做生意的哥哥,弟弟会觉得哥哥在这个关键时刻不拿钱出来,是不讲兄弟感情,是“妻管严”;哥哥也会责备自己不孝顺(因为是父母开口替弟弟来借钱的)、不顾家、没本事。在这件事上,他们的指向是一样的:本该为自己担责的人没担责,亲人反倒因为没替他担责而受到内心的谴责。

  这个问题往前再推进一步,陈新厚说,我们的教育中,常会有“一方付出成为习惯,另一方接受成为习惯”的模式。就像亲子关系中,父母过度给予,子女过度接受;父母心力交瘁,子女心安理得。一旦父母无力再付出,或者希望子女来关心自己,子女的表现往往令父母大失所望:孩子们或者根本没有能力付出,或者根本不愿付出,甚至指责父母没本事、太无能,拖累了自己。习惯于接受的人,总是把体贴和原谅留给自己,而将苛责和批评对准他人,尤其是亲人。

  反过来看,子女怎样面对父母的经济要求?道理也是一样的。孝敬、赡养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家庭经济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可以跟父母、妻儿讲清、商量,尤其注意不要把赡养和“亲情绑架”混为一谈。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帮助也不能建立在一方习惯付出、一方习惯接受的基础之上。否则,付出方累死累活,只是把接受方往越来越无能的路上赶,这并不是真正帮助了你想帮助的亲人。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想一点不让双方难堪,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可能。拒绝得再巧妙,都会或轻或重地打击到对方的期待。要让对方理解你的想法,一是真心面对,二是真诚沟通。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亲情,所以心软,尤其是我们或多或少有性格弱点,比如软弱,不敢说不;比如要强,不肯说不;比如顾家,不忍说不……面对旋涡中心的“钱”字,坚持自己的爱与真,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