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车务段义乌西站,有这么一群特殊的铁路人,他们不管风吹雨打,烈日炎炎,只要任务一到,就得奔向一线;他们日夜兼程,四班倒轮着转,保障着这条铁路大动脉上的车轮不停歇……他们就是被誉为“铁路编程师”的调车员。
全副武装,就像当年的
“铁道游击队员”
7月25日下午2时30分,室外温度34℃,铁路上热浪翻滚。一个晒得黝黑的小伙子从远处的车列旁走来。他身穿橘色长袖长裤,戴着手套和草帽,脚踩耐磨鞋,身上挂着吊钩、对讲机、军用水壶。他告诉记者:“里面必须穿背心,用来吸汗。”
杜眸今年31岁,来自安徽。2011年起,他就在金华车务段义乌西站从事调车一职,从上午7时30分到傍晚6时,难得有休息时间,“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去向,调车员的工作就是负责编解、重组货车,将其送到指定车站。上一线就得全副武装,电台、记录仪、口笛、止轮器、帽子、手套、信号旗……一样都不能少,每次操作都要确保安全规范。”一个班下来,他至少要喝5壶水,“不然很容易中暑”。
下午3时,杜眸按照事先分工投入工作,他们不断上下列车,重复解、编动作,前后确认几十次,汗水早已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他们两手抓着货车扶手,脚踩梯子,整个人挂在列车上,跟着开动的列车一起前进,就像当年的铁道游击队员。
“一节车厢长11米,一趟列车按45节车厢算,来回一趟将两侧都检查一遍,行程就是900多米,调车员平均每个班次要步行至少6公里以上。”调车指导员陈盛翔说,为了便于观察,调车员都要走在轨道两侧的碎石上。
脚踩50℃的钢轨,
手抓70℃的铁皮
“在太阳的暴晒下,脚踩的钢轨有50℃,接触的车厢铁皮有70℃,因此必须戴两双手套。”杜眸介绍,调车员的工作就是要完成“到达、解体、集结、编组、再出发”等5个作业环节。
杜眸摘下草帽,解开衣扣的一瞬间,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掉。“走在两列火车中间是最难受的,四周密不透风,只有铁皮散发出的热浪,来回一趟就是一次免费桑拿。”
挂在车上时,调车员能站的地方也非常窄,半只鞋在外面,身体呈一条直线往外倾斜,目光要一直看着前方。通常,这样的调车工作最少要持续40分钟,长的需要2个多小时。
陈盛翔介绍,每年高温季节来临前,单位会安排调车员进行体检。“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他说,一天通常工作10~14个小时,每个班次平均调车5~6批,一天下来,调车员们个个累得精疲力竭,光是胶鞋,一年就要穿破六七双。
杜眸说,对他们来说,高温天还不是最难熬,他们最担心严冬的到来。一旦下雪,整个编组场里白茫茫一片,都看不清两边的环境,要是再遇上下雨,制动员挂在列车上行进时,那雨滴就跟刀割一般打在脸上,刮在脸上真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