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乌伤名人苑 | 周拾禄:我国水稻研究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 2018-08-29 11:11:0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何赛阳 金滢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人物名片

  周拾禄(1897~1979),字再中,稻作学家。曾任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兼大学教务长、总务长;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稻作组组长。曾任江苏省农林厅厅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系统四位一级研究员之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缅怀农学前辈周拾禄丰功业绩活动

 
  佛堂镇拥有江南古镇该有的很多元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茶楼酒肆,书院戏台;商埠码头,江畔书榭。历朝历代先辈给佛堂镇留下了无比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历史上,傅大士、王彦超、徐侨、宋濂、“义乌兵”等,都与佛堂有着深厚渊源。佛堂英才荟萃,史不绝书。

  近代,佛堂镇舟墟村又诞生了毕生研究水稻生产的著名农业教育家、中国稻作学家周拾禄。他开创水稻地方品种鉴定,为中国水稻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上世纪30年代曾大力促成湘米销粤,以应备战需要;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受到学术界重视。他克己奉公,笔耕不辍,为发展中国水稻生产和科研做出了贡献。

  毕生致力水稻研究 大力促成湘米销粤

  1921年,周拾禄从南京高等师范(1921年下半年改名东南大学)毕业,在东南大学大胜关农业试验场做实验工作。从此,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水稻科研和教学事业。他与冯泽芳(义乌赤岸人)、金善宝(诸暨人)分别研究一种农作物。冯泽芳研究棉花,金善宝专攻小麦,周拾禄专攻水稻,后来三人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1927年周拾禄回校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同年由东南大学改名而来,1928年5月更名国立中央大学)助教及讲师。1928年任江苏省农矿厅技士。时值日本经济崛起,尤以水稻发展最为迅猛,单产为世界之冠。1931~1933年,周拾禄获得政府奖学金,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水稻育种,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讲《农学概论》、《作物育种学》、《稻作学》等课程。1935年,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技正,主持水稻改良工作,仍兼中央大学教授。在这期间,他影响并教育了一批优秀学生,如水稻栽培学家杨立炯、水稻专家农业教育家杨守仁等。周拾禄诲人不倦,亲身垂范,培养了学生对水稻研究的兴趣。后来这些学生茁壮成长,一个个都成了国家杰出的专家。

  抗战前夕,周拾禄深感“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在当时尤为重要,发表了《粮食加工与贮藏》、《粮食仓库》和《稻米品质检验》三篇文章,为解决好粮食问题而大声疾呼。

  当时,广东的大米不足,多依赖从泰国、越南进口。30年代末中国风雨飘摇,东北全境已被日军占领,大规模侵华战争如箭在弦上。政府为了防范因战争而致使粮食受外国控制与封锁的状况,遂决定采取措施,将华中剩余粮食南运,以改变华南各省长期以来粮食依靠海外进口的局面。为此,粮食的贮藏和运输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936年夏,实业部指派周拾禄先后到朝鲜、日本、台湾等地,考察粮食的贮存和运输技术。回国后,周拾禄赴广东调查,洽商湖南米销广东问题。经过调查,他建议实业部提高进口税,减免省税,降低运价,取缔劣米入粤,建议在湖南设立稻米检验所,取缔掺水掺杂大米,实行稻米分级,奖励好米。1937年,实业部批准周拾禄的建议,成立了全国稻米检验监理处,周拾禄被任命为副处长。该处下设湘米、赣米、皖米三省稻米检验所,为湘米销粤,抵制洋米进口、倾销中国作出了贡献,保障了抗战8年中国的粮食基本自给,在粮食问题上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同年,周拾禄被调昆明,任中农所云南工作站站长。在任期内,他的足迹踏遍云南境内各地,着重调查了云南的水稻品种资源及其分布,研究了这些品种资源与东南亚各国间的关系等问题,积累了许多科学资料。

  开创水稻品种鉴定 提出粳稻起源论点

  水稻品种鉴定是1935年周拾禄在全国稻麦改进所担任技正时候制定的一项整理地方品种的办法,抗战前已在苏、皖、赣、湘等省实行,抗战后又在西南各省实施。这是针对水稻品种优劣混杂,采用最快的办法选优去劣,提高水稻生产的一项措施。他前后坚持了7年,对中国水稻品种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著名的中籼品种“帽子头”、“中农4号”就是通过地方品种鉴定选育出来的。这项工作的要点,周拾禄在《正大农学丛刊》发表的《水稻品种检定之目的与方法》一文中有翔实的说明。

  栽培稻的两个品种籼稻和粳稻,对于其起源假说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周拾禄从植物学、考古学、史学和地学等方面经过研究考证,对粳稻的起源得出如下结论:粳稻起源于中国;中国的江淮平原即巢湖流域到太湖流域的淮河、长江下游地区的稆稻、浮稻是原始类型的粳稻。它具有长芒、褐壳或黑壳,容易落粒、米质不佳等特点,后经培育成为栽培粳稻。江苏省连云港云台山麓的稆稻也可以佐证:它是稻田自生自灭的杂草,普遍存在于稻田中,二十世纪初,因精耕细作而基本灭迹。粳稻种植始于江淮平原,逐渐扩大至全国。籼稻却不同,周拾禄考证后认为,中国所种植的籼稻是从国外引进的。他提出粳稻是源于中国的论点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认同。

  保存资料留住人才 推行耕作制度改革

  1948年,周拾禄辞别位于南昌的中正大学代理校长岗位,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技正并兼所秘书。1949年,他托词不去台湾,做好知名人士欧阳武、彭程万、贺济苍等一批人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对我党我军的顾虑,最终使他们留下来,没去台湾。后来这些人才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周拾禄把“中农稻作系”资料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现在的杂交水稻以及专家袁隆平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拾禄任华东农科所副所长。1954年起,他又兼任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其间,他在江苏省积极推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包括徐州淮河地区的旱地改水田,里下河地区的“沤田改旱田”,太湖地区的单季稻改双季稻,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籼稻改粳稻”。这些重大改革都是先由华东农科所与各地区农科所派出工作组,深入改制地区,边调查、边试验、边总结,逐步付诸实施的。据统计,在周拾禄掌管江苏省农林厅期间,江苏省“旱改水”面积达1000万亩,“沤改旱”800万亩,“单改双”1200万亩,在全省“籼改粳”,粳稻面积最大时达80%。这些改革促使江苏省农业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身处逆境笔耕不辍 身先士卒培育人才

  正当周拾禄满腔热情为农业科研事业大显身手的时候,1957年,生性耿直、一心一意只顾着专业的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免去一切行政领导职务。虽然身处逆境,他还是与助手疏仁山一起收集了20多种野生稻种,进行水稻细胞学方面的研究,亲自做花粉杂交实验,完成了《稻作研究》《稻作论集》两部著作。

  1973年,他从六合县调回南京,立即向当时负责粮食作物研究室工作的邹江石提出:“我是老而不弱,病而不残,要在有生之年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对自己提出了要求:把国外近几十年的稻作进展编译成中文供后人借鉴;把自己数十年的稻作经验写出来给大家参考。他言必行,行必果,以非凡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撰写了《稻作科学技术》。这部50万字的巨著,都是他亲手制表、绘图、誊写的。

  先有周拾禄,后有袁隆平。周拾禄是稻作科学研究的开山鼻祖,经常作学术报告,他身处逆境仍著书立说。他踏实勤奋,身先士卒,经常赤足下田,脚趾头都被水沤黄了。他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尹道川、查元渊等人,经常下田察看作物。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了水稻专家。

  周拾禄先生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载于史册。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品德,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专题】义乌成就献礼国庆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