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13日讯(商报记者 王佳丽)平时,他身穿警服,头戴警帽,每天穿梭在车来车往的道路上,处理事故车辆、检查乱停乱放车辆,为市民安全出行提供保障;有时候,他又会出现在义乌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队伍中,从1998年第一次献血至今,已累计献血50次,共27400毫升。他就是义乌市交管分局交通违法处罚大队民警吴文生。
因一篇报道走上无偿献血之路
吴文生今年53岁,是交管分局交通违法处罚大队的一名民警。从事警察这份职业,常常要起早摸黑。年轻时,吴文生总是战斗在治安第一线,通宵达旦地守候、绞尽脑汁地侦破,逢年过节也追逃,非死即伤的战斗是他工作的常态。家人常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和安危,但他总被信念支撑着,勇于担当,觉得能让社会和谐稳定,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
1998年12月的一天,吴文生从《义乌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得知当时愿意无偿献血的人寥寥无几,许多患者在需要时只能依赖有偿献血维持生命,而且临时找人较困难。“当时我就想,献血也能救人,万一有人需要呢,我不能见死不救。”吴文生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刚满17个月的儿子,骑着自行车赶往南门街的义乌市中心血站。血站工作人员听说他愿意无偿献血,就特别热情地将无偿献血的流程告诉他。
“当时血站的条件和现在没法比。”吴文生说。在无偿献血前,吴文生得先去不远处的义乌妇幼保健院抽血化验,还要挂号排队,等待化验结果,整个验血过程长达1个多小时。“每次献血前都要验一次血,虽然耗时,但我觉得自己这件事做对了。”吴文生说。
为救更多人而坚持献血20年
有了第一次无偿献血,就有第二次、第三次。1999年,吴文生调至大陈派出所工作。一天上午,吴文生接到义乌市中心血站的电话,说有一名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患者急需用血,目前找不到合适的血型,而刚好血站记录中吴文生的血型与那名患者一致,血站希望他能跑过去一趟。“当时我正好在值班,没有时间过去。”吴文生说,血站就派人开车到大陈派出所,在他身上抽取了400毫升血液。正是因为有他的紧急献血,那名患者才转危为安。
从1998年第一次献血开始,吴文生每年都无偿献血两次,至今从未间断。后来,他听说许多做了大手术的病人因为血小板指数不够而陷入危险中,为了能帮助更多这样的病人,吴文生又开始捐献血小板。“献血对身体的要求很高,假如验血后血液指数不达标,是不能献血的。”吴文生说,为了保证健康献血,他每天都锻炼身体,体重保持在83公斤左右,哪怕平时重了1公斤,他都要减少饮食,加强锻炼,将那1公斤脂肪减掉。
6年前,吴文生还去做了造血干细胞采样,并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一直在等待,希望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帮助到需要的患者。”吴文生说。
影响身边人加入献血者行列
“吴警官的献血事迹我们都知道,好多人受他影响,也成了无偿献血志愿者。”吴文生的同事丁锦峰说。
吴文生在处警中队工作期间,有一次,义乌市中心血站的献血车开到了大陈镇,他第一个跑去献血,一旁的警员受他影响,也跟着去了。只有一会儿功夫,整个派出所30多名警员都在他带头下,到献血车门前踊跃献血。
这些年,在吴文生的影响下,他的邻居、同事、同事的家属、弟弟、儿子等一大批人都加入了无偿献血者的队伍。“我不强求身边人一定要献血,但我会把献血的意义告诉他们。”吴文生说。
吴文生告诉记者,在献血过程中,他常听说一些遭遇交通事故的患者,因为在抽血、验血过程中耽误急救的最佳时机,流血过多而死亡。他认为,如果能在驾驶证上标明驾驶员的血型,紧要关头就能及时抽调血液,争取到更多的抢救时间,驾驶员也能救人救己。他已经把无偿献血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每次无偿献血后,吴文生都会把血站赠送的纸杯或礼品转送给身边有需要的人,他笑称自己只是义乌市无偿献血队伍里的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但不会因为身边鲜花盛开而停止自己的绽放。“我还有7年可以献血,能在工作之余为人民做点贡献,这是我无上的荣光。”吴文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