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7年>和谐发展 正文

传统商埠文化与现代城市风情相结合 千年佛堂 留住乡愁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核心提示: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这是浙江许多小城镇正在进行的探索。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对我省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小城镇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以来,素有“千年古镇、百年商埠”之称的义乌佛堂镇,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依托文化和产业建设,全力促进城镇有机更新,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千商万贾一佛堂,这座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古镇,正积极拥抱转型。

  佛堂,历史上繁华的文化名镇,因水而商,因商而盛,承载了义乌精神的一代记忆。

  初到小镇,仿佛撞入一个连接新旧两个世界的时光榫口。一头,青砖黛瓦,商埠码头,饱含古典韵味;而另一头,品质民居,精品商区,又不失现代风情。这里的人们,欣然接受古镇的吐故纳新,也致力于追寻老底子的味道。

  走过不少古镇,佛堂人始终眷恋自己的家乡。当一些地方的文脉渐渐湮没,这里的传统商埠文化仍留存至今,依靠自我更新坚持了下来。然而,日渐凌乱的街巷,散落的老宅,却让古镇里浓郁的人文气息、梁柱上精雕细凿的牛腿,都黯然失色。

  佛堂之变,源于7年前的一场小城市培育试点,继而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深化。一个核心理念贯穿始终:依靠文化的挖掘、产业的激活,古镇的转型才算成功。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20余万居民,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角。今年,佛堂成为浙江省级样板镇,集镇框架进一步拉大,古镇进入保护性开发。与之朝夕相处的原住民更深刻感受到:“佛堂的精魂回来了”。

  华丽转身后,当地还在继续思考:佛堂的未来,还将通往何处?

  铺了又拆的盖板:

  换一种方式与水亲近

  江南暮夏,从义乌市区出发,一路向南,便到了佛堂。

  上午9时许,镇中心的老市集里有些冷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环境虽好,却已没了嘉庆《义乌县志》里记载的“东西水栅市声闹,小镇千家抱水圆”的市井辐辏景象。

  小市集,曾是佛堂看似不经意却具有显著象征意义的存在,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是小镇的骄傲。

  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有水,便是财路。沿着“母亲河”义乌江,佛堂的老市集蓬勃兴盛,一度成为义乌南部最繁华的所在。

  彼时年纪尚幼的陈俊生,住在距佛堂11公里外的另一个小镇,对这个义乌第一大镇的繁华记忆犹新,“大家都往这里跑”。一船船的货物运到码头,800多米长的马路便成了小市集,“什么东西都能在这里找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多的时候,500余艘船在码头过夜,1000多个扁担挑夫在这里讨生活。“桅杆林立,泊岸如蚁”的场景,让陈俊生倍感震撼,“来一次佛堂,就像进了一趟城”。

  老市集的商机,聚拢了大量人气。为摆下更多摊位,居民甚至把贯穿此处六七米宽的东风河,用水泥板盖住,变为平地连入市集。小小的一块地,开出了100多间店面,270余家经营户。

  这种模式,成就了佛堂的初级发展,一盖就是近30年。一名当地人告诉记者,当时大家想着尽可能占地经营,“毕竟发展要紧”。

  然而,当水运不再是唯一通道时,小市集的市场流失,让佛堂日渐萎缩,生态环境也开始失衡。马路市场的脏乱和无序,造成镇区交通拥堵,污水横流,居民怨声载道。回首过去,佛堂人意识到,在这片掘金热土上,生活已不堪重负。

  如今的陈俊生已是佛堂镇常务副镇长,他见证了一场痛下决心的改变。

  去年以来,佛堂从全局考量,进行城镇有机更新,通过大拆大整,拓出一方发展新空间。

  东风河重见天日的那天,许多居民赶来围观。厚重的水泥板被拆除,人下到水里,长年堆积的淤泥已没到胸口。在这场整治中,东风河清理了整整两个多月,河底挖出1.8万方淤泥。

  “没有好的环境,不可能有好的发展。”镇长陈国荣说,佛堂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梳理区块功能,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补规划、建设的短板,打开小城格局。

  现在的老市集,小摊贩早已不见踪影,变身成为小镇居民、游客的游览休闲地。傍晚华灯初上,人们慕名而来,东风河上架起的石桥,亮起了景观灯,清透的河水带来义乌江上的丝丝凉风,很是舒爽。

  这幅美好的景象,绘制成画,印上了佛堂整治规划的封面,足够满足人们对小城未来的无尽想象。

  废了又建的浮桥:

  让古典与现代交融

  在佛堂,可见一种有趣的平衡。

  走入镇南,眼前的精致花园、精品商住楼,展现了一个现代化镇区该有的模样;而一进镇北,脚下的条石古道,又让人重归茶楼酒肆、书院戏台的老派生活。这里的一条镇道,也有明显的对比:佛堂大道两侧高大气派的阔叶树,颇具规模;而中间层次分明的花卉苗木,则十分精致。这一切,看似格格不入,却又相互衬托。

  佛堂有312处不可移动文物、2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厚重,同时又是浙江第一批入选小城市培育的试点镇,文化的再发掘、再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需在这里找到平衡。

  这种平衡,该去哪里寻?佛堂发展的新征程,或许能给出答案。

  今年以来,佛堂拉高标杆,以浙中三大廊道重要节点的目标自我加压,破解车乱开、道乱占等小城镇共性问题,把更多游客吸引进来。

  “到佛堂,你最想看什么?”未经思索,陕西游客朱力宇几乎脱口而出,“这里的商埠文化”。而商埠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在老街。

  一条2000余米长的老街,承载着佛堂300多年的商贸历史。从清朝中期开始,绍商、徽商等不断加入,佛堂撑起了义乌商业的半边天。最盛时,仅老街上的商户就有460余户,囊括了54个行业。

  老街之重要,从每个佛堂人的日常生活中可见一斑。即使身在异乡,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他们也要回到老街,置办所有的家伙什儿。

  老街上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或民国初年所建,白墙青瓦的外观以及雕刻精美的牛腿,仍保存较好,彰显着当年的风貌。

  但陈国荣心知,光涂脂抹粉,把门面搞好,还远远不够。要把人留住,必须把古镇的精魂找回来。

  72岁的老佛堂人陈运泉,在老街上开了一间民间文化礼堂,摆满了他收集来的老物件,有代表商业文化的算盘和钱币,还有浸染民俗文化的绣花鞋和布袋等。

  他喜欢泡一壶好茶,津津有味地向进来的游客诉说着佛堂的故事:“义乌江有10来个码头,江上有座大家集资建的浮桥;老街上的药铺、肉铺和酱坊应有尽有……”

  而如今,故事里的场景,正一步步化为现实。

  陈运泉口中的浮桥,是古镇连接外界的水上通道,由木船首尾相连而成,极富特色,距今有百年历史,但随着沧海桑田,已经悄然消失。“今年义乌提出的一江两岸三桥规划中,重修浮桥就是重要一项,从前的码头、老街上的商铺等,也要复原。”佛堂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何杭军告诉记者,过去古镇偏向于单一保护,而现在要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来形成旅游回路,促进古镇大景区发展;二来深挖特色业态,展现古镇特有的文化。”

  佛堂的美,正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和钟情。这,或许是对佛堂人的最大肯定。

  收了又扔的废铁: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随意找个佛堂人,问他义乌精神是什么?他都会准确给出答案: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这12个字,是他们祖祖辈辈遵守的生活信条。

  沿着历史的脉络,今天的佛堂正加快小城市培育和小城镇整治的步伐。“义乌精神的根就是传承与创新,我们努力留住乡土情怀,也积极促进转型升级。”陈国荣说。

  上世纪80年代,佛堂人以村为单位,互帮互助发展形成“一乡一品”的商业格局,涌现出一批如“头花村”“雨伞村”“圆珠笔芯村”等以家庭小作坊为主的专业村。

  距镇区仅一公里的毛陈村,在岁月洗礼中却沦为“废铁村”。村里人把各地收来的废铁堆在房前屋后,等有好价钱时再卖掉。村民回忆当时的场景,“连车都开不过去”。因不愿长年忍受脏乱差的环境,村民纷纷外迁。

  而如今,新的规划已经完成。佛堂人脑洞大开,请来杭州的设计公司规划机器人小镇。未来,整村将变成一个陈年旧物生态园,村口将建起机器博物馆,建筑材料都从废铁中来。“半年后,你再来我们村,这里会大变样。”村支书龚向华自信满满。经过整治,毛陈村已拉出3000多吨废铁,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不少村民闻讯后回到了老家。

  今年,6个区块的有机更新,将为佛堂的未来发展腾出一大片新空间。其中,江滨一期区块原是老工业园区,这里的300余家企业合理转移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关停淘汰一批,实现规范管理。搬入小微产业园的企业,依靠专业的厂房、设备和专门的污水处理中心,大幅节省了污染处理成本,企业经营蒸蒸日上。而老工业园区被拆除后,这里的124亩土地将被打造成佛堂的综合商务区。

  负责编纂镇志的退休干部王春平,闲暇时喜欢和人们聊聊小城的历史和未来。“以前写信,只要写上‘浙江佛堂’就能送到,什么时候,佛堂能再有这种影响力?”他如此感慨。

  把产业做强做大,也是陈国荣在思考的问题。他说,招商引资不急于一时,“有了好地段、好环境,不怕好项目引不来”。今年,佛堂不仅要建造文创产业梦工厂、时尚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创新综合体,年总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从原来的4家增加到了10家。

  对“未来要做什么”的提问,佛堂人早已跳出镇区的范围。他们希望,拥抱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更多义乌以外的人来到佛堂,了解佛堂。

  为让群众生活得更舒心,佛堂还以“最多跑一次”理念,实行举报投诉“最多拨一次”,群众只需通过电话、APP、网络等任意一种途径反映一次问题,各类难题都能搞定。“这场改变,对佛堂意义深远。”陈国荣说道。

  从7年前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刚过“及格线”,到连获三年“优秀”,佛堂蝶变显而易见。如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伊始,关于它的未来,我们有了更多期待。

  刊于2017年8月22日《浙江日报》

  记者:钱祎龚望平市委报道组:陈锦青通讯员:方星梁吴青青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