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拥护并感谢主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和建议,全力推进网约车合规化。”近日,滴滴出行发布公告,通报近来整改成效,并再度申明决心,然而,滴滴与监管风平浪静的博弈之下,激烈博弈仍在继续。
客观地说,滴滴近期的整改还算扎实,尽管有舆论重压倒逼的因素。无限期下线顺风车,陆续推出和升级了多项安全运营保障措施。从升级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功能到增加重大安全客服,再到成立警方调证专项工作对接组等等,背后都有着大量资源投入。
然而,这显然还是不够的,先不说监管部门仍然有多项依法合规的整改要求,单单社会对滴滴的服务品质和安全保障也还有着更多期待。可是如果仔细思考整件事情的本质,就会发现就当前网约车发展与监管之间,有些深层次矛盾似乎是无解的。比如,网约车行业安全整改的标准严格到哪一步才是合理的?网约车健康发展与监管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怎么才能不因噎废食?
最后,你就会发现,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一些结局几乎是必然的。比如,滴滴出行无论怎么整改,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一来网约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补丁跟进通常又是滞后的,其二不论是传统出租车还是网约车,汽车出行服务行业刑事犯罪率永远不可能为零。
9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7年数据显示,从案件量对比上,传统出租车司机犯罪数量是网约车司机的9.7倍,万人发案率是后者的13倍。至于各级监管部门,从这两年实践来看,由于对网约车市场一线和运营大数据掌握不够,监管不够精准。此外,作为单一的监管主体,监管部门面对强大的滴滴和资本,也显得势单力薄。
不嫌啰嗦说了这么多,其实要引出两个真实的结论。一是,不管承认与否,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与监管部门的博弈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时候看似滴滴胜了,但安全隐患不除,社会舆论的间歇爆发又经常会反噬滴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当前的监管状态,其实滴滴、监管部门、社会三方都是输家。其次,作为互联网+新经济、新业态,网约车的发展是动态的,成绩和问题也是阶段性的,这也就要求监管必须也是动态的、专业的、高效的。
那现有监管如何升级?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是个好方向。比如,政府部门主导,平台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成立具有第三方监督性质的多方治理职能机构。滴滴这次也同时通报说,已开通倾听全社会意见建议的通道,接受公众监督,并持续向公众公开回复。同时,滴滴还将召开面向乘客、司机、专家学者及媒体的系列恳谈会。
这当然是个极好的举动,但从长远看,虽然可以由滴滴发起,但第三方监督必须做到独立、公正、专业。此间机制上的完善,考验着政府、社会各方力量的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