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
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召开,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小商品之都”义乌,以其发达的工业产能和物流系统,已经奠定了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而在中国当前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义乌更是成为双向流通、深度开放的前沿阵地。
如今的义乌,已经在过去商品生产的基础上摘取新的桂冠,即通过多年举办进口商品博览会,将国外最新、最潮的产品在第一时间推介给中国的老百姓。
从日韩的化妆品到西班牙的火腿,从法国的葡萄酒到俄罗斯的非转基因农产品,再到东南亚的手工艺品,悉数在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上一一亮相,然后通过实体店和网络购物等多种途径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了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全球扫货”,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
义乌市政府和当地的公司很早就对中国城镇居民出境购物这块大蛋糕做了细分和深入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中国老百姓收入的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中等家庭对境外高质量、高品位的日用品消费需求旺盛。每年从中国出境的游客都在亿人次以上,在海外仅直接购物的消费都逼近2万亿元大关。
颇有战略远见的义乌市政府和富有进取心的当地企业家早已不满足于义乌头上那顶“小商品之都”的桂冠,而矢志将义乌市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即,策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转型,积极发展自身的进口贸易,并充分利用本市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物流-渠道优势和无形品牌,重新整合自身在对外贸易、对内贸易、网络资源媒体等方面的既有资源,不断增强市场辐射力,倾力打造中国进口日用消费品集散中心的城市新功能、新产业、新品牌。
义乌的成功,不仅向国外厂商和他们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打开了通往巨大中国市场的大门,积极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向全世界所许下的“扩大开放、加大进口”的庄严承诺,而且在发展进口贸易的过程中,也打造出一大批日渐成熟的中国企业和品牌。
这些企业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从会展公司到进口商,从新媒体到高端咨询产业。他们以更专业的水准和更加国际化的标准服务当地和中国消费者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强的中国企业,从而实现了国际-国内统筹规划,进口-出口同步发展,产业-民生相互促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