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6年>最新报道 正文

【新华社】新疆打馕小伙吐尔逊江:“打馕我爱,学普通话也爱”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新华社杭州6月26日电(记者 杜刚 方列)吐尔逊江在浙江省义乌市打了6年馕,最多时一天卖出2000个。10平方米左右的打馕店成为一家5口人立足于此的根本。然而,近3个月,他忙上了另一件事——学习普通话。一边打馕卖馕,一边抽空熟悉汉语拼音的音调和写法,“打馕我爱,学普通话也爱。”

  24日,在义乌市鸡鸣山社区居委会,吐尔逊江和20多名年龄不一的维吾尔族群众,在义乌工商学院教师冉晓丽的带领下学习汉语拼音。尽快天气很热,但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跟读声调,抄写黑板上的拼音。“一个字4个音,上上下下,感觉比打馕难。”吐尔逊江说。

  事实上,比起来义乌前,吐尔逊江的普通话水平已经进步不少,当时他很难听懂普通话。吐尔逊江的家在新疆南部疏勒县牙甫泉镇,不远处就是戈壁,读完小学后他就辍学了。由于耕地少,吐尔逊江决定跟随哥哥到义乌打馕。

  “卖馕,用汉语不多,用手势,就可以。”6年间,吐尔逊江用不标准的语序和音调卖出了一坑坑的馕。来自新疆的冉晓丽说,吐尔逊江的馕是义乌最合胃口的,吃他打的馕会感觉没有离开新疆。

  和吐尔逊江、冉晓丽一样,在义乌生活着近2000名新疆人,其中不少是少数民族群众。当地政府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更快适应异乡环境,请冉晓丽开设普通话培训班。曾在新疆大学教学的冉晓丽,精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我当时就答应了,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更多老乡。”冉晓丽说,她将这一消息告诉吐尔逊江。几个月以来,她给这名打馕学生的评价是:“学得慢,但非常勤奋。”

  除了1周两次课,吐尔逊江每天19时,等打馕店的伙计们下班后,常常一边招待陆续而来的客人,一边趴在小桌子上抄写拼音和汉字。

  细心的吐尔逊江对打馕和学习普通话做了对比:“二者有相似之处,前者是一件良心事,需要用质量好的面粉和油;学习普通话需要坚定的信念,勤奋的练习。”

  吐尔逊江生活的鸡鸣山社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社区服务大厅有专门的办事窗口、服务指南等,为初来乍到不懂汉语的人员提供帮助,还通过举办汉语培训班等志愿者活动,构建融入的桥梁纽带。

  此外,鸡鸣山社区还创设惠民议事平台,邀请少数民族群众直接参与社区惠民议事会,共同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连续3年举办电子商务公益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法律知识,邀请律师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