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初,“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资料图片)
中国义乌网12月7日讯(商报记者 王婷)从马路市场发展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义乌市场早已成为世人眼中的“不可复制”:市场成交额连续26年位居全国榜首、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国际小商品流行趋势“风向标”……
让世界商品通全球
“大海依旧在那儿!中国永远在这儿。”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而在遥远的太平洋对岸纽约时代广场却传来了“奇迹中国,商贸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声音”,成为全球商贸热议的焦点。而除纽约时代广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在全球五大洲31个国家38个核心机场均发出了“义乌声音”。
这个“义乌声音”,其实也是义乌市场向世界发出的“转型宣言”:曾经,义乌负责将中国商品销往世界,现在,义乌要将世界的商品销往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超市”。
丝路贯古今,义乌通天下。近年来,义乌凭借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海路、航路、邮路、网路、“义新欧”“义甬舟”等“新八路”物流体系,源源不断地把“义乌制造”运抵全球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地优质的进口商品走进中国,走进义乌。
在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西班牙馆,红酒、橄榄油、气泡水等琳琅满目,这些来自西班牙的进口货物主要通过中欧班列运输。“义乌的渠道优势可以辐射全国,是商品进口的最佳首站。”负责人周旭锋是义乌第二代商人,他的父母将义乌小商品出口到西班牙,而他则反过来把西班牙的商品进口到中国。
印度商人菲利普在义乌原先是个出口商,主要将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及海湾国家。在义乌市政府制定鼓励商人直接进口的政策时,他开始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做起了进口生意,并把总部搬到了义乌,通过义乌把印度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像周旭峰、菲利普这样转型经营进口商品的商人越来越多。目前,义乌已建成三大进口平台。通过引进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生产的优质商品,着力打造全球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经过10年培育发展,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经营面积达10万平方米,汇集100多个国家的8万种产品,源头货比例60%以上,已经成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实现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转型升级的新标杆。义乌正逐渐成为搜罗世界各地商品的“触角商店”,成为汇聚信息的枢纽。
让创新永远在路上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义乌市场转型升级,创新是必由路径。
一直以来,义乌市场虽“大”,却始终受制于“小”———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但市场以经营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品牌附加值产品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
商户张吉英时刻都有危机感。“义乌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外面流行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果一直不创新,早晚会被淘汰。”2003年,张吉英转型手工做伞,严格把控质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的新型雨伞逐渐打响品牌。产品由低端做到中高端,出厂单价也从五六元提高到了平均三十多元。
五年前,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张吉英主动出击,进军国际中高档市场,在100多个国家注册涵盖20多大类的国际商标。五年来,她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从中东、非洲地区扩展到了欧美。
和张吉英一样,很多商户逐渐改变产品定位,不再走低端路线,转而发展高端定制和高质量商品,打造自有品牌。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五楼的一家进出口装饰品店内,37岁的林挺正为客人介绍自己店内刚刚新上的商品。立足义乌十五年,林挺最大的感受就是需要不断创新。“来义乌采购的客商来自全球各地,对每一位客户我们都需要充分了解,包括他们的国家、文化信仰,根据客人的爱好,设计出不同的产品。要舍得增加研发投入,如果一成不变,在市场中将难以生存。”
当然,对义乌而言,创新可不仅仅在于市场主体本身,自去年以来,“市场5.0”的提出,也是市场本身主动生变的一种革新。
前段时间,国际商贸城四区“双童吸管”的商位成了“网红”。该企业把“车间”搬到了商位上,通过两台电视,网络直播公司生产现场,从而达到“店铺陈列+商务洽谈+车间现场”于一体,间接提高洽谈成交量。
像“双童吸管”这样打造体验店的商铺,是市场方面积极鼓励创新的生动事例。从一米左右的展示台,到十多平方米的商位,再到如今的体验店;从简单的商品交易市场,到打造集展示、体验、培训等于一体的“SOHO”版市场,从承载着一代义乌人记忆的宾王市场华丽“变身”为义乌文创产业新“地标”……市场正在成为每天都在前进的创新“集成”,充满着生命张力。
都说主动改变泳姿的人,一定能在浪潮中游得更远。我们也相信,义乌这片锐意昂扬的土地仍将会不断上演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