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贸城全景。
商,因城而兴;城,因商而名。
改革开放,让义乌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县,变身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多次到义乌考察工作,感慨义乌的发展“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义乌的发展奇迹,既是义乌人敢为人先,追梦逐浪,诚信包容的明证,也是历届党委、政府敢于担当、不求名利、锐意进取的成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生命力的生动阐释。
“鸡毛换糖”闯世界内外贸联动
这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营着26个大类、210万个单品,日均客流量21.4万人次,商品辐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小商品城成交额为1226亿元。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此时,义乌一些人开始走南闯北靠“鸡毛换糖”解决生计,或沿街摆摊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1982年9月5日,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宣布开放,这是义乌历史上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此后,经过8次搬迁10余次扩容,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事实上,义乌很多成功的经营户,当年就是靠“鸡毛换糖”起家的。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们村人均只有两分地,连白米饭都吃不饱。14岁起,我就跟着父辈去江西弋阳挑货郎担。”回忆起当年的艰辛,楼仲平记忆犹新。
2001年,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义乌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实施“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到“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国际性商贸城市发展战略。市场经营户宗向华依稀记得,1999年之前,在市场摆摊时,基本上看不到国外的采购商,做的都是内贸生意。
2002年至2005年,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市场相继投入使用,这是义乌第五代市场,也是顺应国际化趋势兴起的现代化市场。长龙型的市场建筑绕场一周6.6公里,直线长度2.5公里。有人测算,逛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市场,若每个摊位停留一分钟,按每天8小时算,需要2个月时间才能逛完。
外国采购商蜂拥而来。2002年,在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做花类配件生意的虞兴阳便接到了第一笔外贸订单,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客户,直接用美金在他店里采购了数十万元的头花、花类配件产品,这让他欣喜不已。之后的每年,虞兴阳都要接40个外贸出口订单,产品远销全球。
如今,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商品出口到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5%以上。
货通天下“义乌制造”行销全球
每天,各式各样的小商品从义乌出发,源源不断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商场、超市;同样,西班牙的红酒,意大利的咖啡,越南的沉香……运抵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
在很多来义的外商眼中,义乌是“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在很多跨国零售集团和国内知名连锁超市眼中,义乌小商品质优价廉,是非常好的供货商。从此,沃尔玛、麦德龙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和30多家国内知名连锁超市开始常驻义乌采购商品。
“一旦我缺货,他们都没有办法开工了。”土耳其外商法如克·乌祖奥鲁主要在义乌市场采购纽扣、拉链、皮带扣等纺织配件。他经营的纺织配件生意在伊斯坦布尔很受欢迎,当地知名的工厂都向他拿货。义乌市场的“蝴蝶翅膀”振一振,千里之外的客商都能感受到强如飓风。
在义乌,原本只做出口生意的印度商人菲利普,在当地政策引导下,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进口商”,而且把总部搬到了义乌,“坐镇”义乌国际商贸城,通过义乌市场把印度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用菲利普的话说,义乌为他搭建了一个更好的、更适合的平台———中国进口商品城。在这个10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很多像菲利普这样经营进口商品的外商得以“安家落户”。目前已累计引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种境外商品,一级经销主体达到60%,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一站式”进口商品采购基地。
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义乌进出口的开放市场大格局已经蔚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