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智库论坛第五届会议日前在义乌闭幕。在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一位穿着黑色外套,微微发福的老妇人作为在非义乌商人代表发言。
这位老妇英文并不流利,但她在义乌市副市长、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和近40家的中外媒体记者面前侃侃而谈。这位名为骆玲娟的女商人凭什么能成为在非义乌商人的代表,她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论坛现场
40岁独闯非洲
骆玲娟,中国义非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年近耳顺之年的义乌籍企业家。她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很早就去世,母女俩相依为命。儿时的艰辛培养了她坚毅的性格。16岁那年就跟着母亲到处赶集,学着单独摆摊做生意,成为名副其实的义乌第一代商人。
在义乌市场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骆玲娟的收入也越来越高。1991年,买了全市第二辆全进口的大黑鲨摩托车。在当时的义乌这是生意人身份的象征,只要骑摩托车的就是“大老板”。
但好景不长,1995年,二女儿出生后,骆玲娟投资数百万做服务行业失败,不久后又结束婚姻。有好长一段时间,她无心经商。2001年,为了讨生活,39岁的骆玲娟决定东山再起。白天摊位,晚上她就背着包,骑着快要淘汰的摩托车,到市场周边的宾馆,挨个房间敲门找外商。“外贸生意开始了,谁都没有基础。”不会英语,她就带着计算器按价格,手舞足蹈地和外商谈生意。
2002年的一天,骆玲娟生意场上的朋友,在南非做工程的哈尔滨人王大姐,建议她可以去南非看看。就是这么个机缘,骆玲娟有了去非洲闯荡的念头。她把两个女儿,一个6岁、一个12岁,都托付给了母亲照顾。一个星期后,独自一人上了去南非的飞机,来到约翰内斯堡。临行前,骆玲娟对母亲说:“不出人头地,我绝不回来。”而那年,她已经40岁了。
被抢、被盗、被关都经历过
大型商超、集贸市场、地摊夜市……东奔西走22天后,骆玲娟发现南非高档商场的化妆品都是奢侈品牌,集贸市场没有人做化妆品。于是,她决定从化妆品做起,立刻回义乌发货。2002年3月,骆玲娟从义乌市场采购一个柜的香水、口红、指甲油等化妆品运到约翰内斯堡。“当地生活水平较高,国民的消费观念也很超前,物美价廉的义乌化妆品很受欢迎,当时2元钱的东西,在那边能卖到6元。”
接下来的几年,生意顺风顺水,她在南非和义乌都注册了公司,还陆续带了义乌老乡去经商。2002年7月,骆玲娟在约翰内斯堡东方城租下店面,开出了第一家香水批发店。她请了一个印度姑娘当营业员,方便学英语,“我教她中文,她教我英文。”
除了语言关要过,安全问题也是在非华商要经常面对的,但没有人会因此退缩。初到南非一天晚上,骆玲娟和老乡聚餐后回住处,结果遭遇抢劫,手枪就顶在她的太阳穴,被抢了1万多元。后来一次抢劫,因为身上没钱,贼人就气愤地殴打她,打得她浑身是伤。那时因为英文不好,不敢去医院,就默默地回家自己包扎。
2004年生意不错的骆玲娟,买了一辆二手车,但刚开出门没多久就被警察扣下,自己也被关进了黑牢。原来那是辆被盗的黑车,买车时被骗,不明就里。现在跟警察解释也没用,只好按法律被关了两天大牢,直到有律师保释。
二次创业“卖”非洲文化
2007年之后,随着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骆玲娟渐渐发现,化妆品和小百货的利润空间在大幅萎缩。她开始思考,在商品贸易微利时代,她怎么实现转型?
2009年,听说国家有关部委决定将“非洲产品展销中心”设在义乌。义乌领导到南非考察,佩服她一个女性在非洲创业的成功,希望她回国来办南非馆。在这个机缘的促使下,2012年,她毅然回国,把10多年来在南非积累的资源对接到义乌,在义乌进口馆开设了“南非馆”。南非馆是个在政府倡议下的民间机构,推广南非文化的平台,以文化促经贸。
骆玲娟说,她之前只能算是个买卖人,只有现在办了南非馆,她才算个生意人。生意人,在她看来,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识,长远的眼光,不再是单纯的买进卖出。她说:“了解彼此的文化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商机。”
“比如你买南非的钻石,我同时要教授你如何鉴别钻石、钻石的分类,这样你才会知道自己买到了优质的钻石,我也可以由此树立自己的品牌。还有如南非的工艺品雕刻,你不明白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就不懂得欣赏与珍惜,可能还会被它奇异粗犷的风格吓到。”
此外,她办南非馆也希望提供一个平台让国人了解南非、了解非洲,不再像她们老一辈一样被欺骗,在非洲无所适从。在这里可以咨询如何申请身份、如何注册公司等事务,同时可以对接商务,把非洲的产品引进来。比如南非的芦荟胶,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对蚊虫叮咬、痘痘、烫伤都有疗效,是极佳的护肤品。南非因地跨热带,阳光充足,酿出的葡萄酒芳香醇厚。
她相信,义乌会成为中非经贸发展的重要阵地,更多的浙江企业会把非洲的文化、产品引进来。“中国是我的第一故乡,南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中国,也爱南非。让更多地中国老百姓了解非洲。让更多南非的老百姓了解中国,这两个国家才会变得更好。我作为一个在非义商,我有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