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人可曾到衢州采访过谢高华。听他讲起当年在义乌任县委书记时的一些事情,给人可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土”和“实”两字。
“土”是做事接地气,能从老百姓角度来考虑该不该做某事、该不该出某项政策。他说,从衢县调到义乌,义乌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要比衢县差些。他就想,要是在他任内把义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赶上衢县就好了。所以,当义乌县城出现地摊时,就不去驱赶,顺势生长的地摊就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市场。
“实”就是做人实在、做事踏实。谢高华到义乌任职,他的女儿跟他到义乌。那时,一日三餐都在机关食堂吃。有时他下乡回城晚就只能吃女儿从食堂打回来的冷菜冷饭。他也想到饮食店去吃一碗热腾腾的肉丝面,可国营的饮食店早已打烊了。由己及老百姓,他赞同老百姓经商,那怕是摆伙食摊。
那次采访的印象与现在所读长篇通讯《谢高华之子:叫父亲有时很沉重》的感受,人可认为,谢高华的高大形象,是由一件件又“土”又“实”的小事堆积而成的。
今年2月4日,人可写过一篇评论《“三无”的谢高华更高大》。其动因是,人可听一位曾在义乌工作过的干部说,谢高华在义乌是“三无”:无一摊位、无一房子、无一股份。谢高华离开义乌后,义乌发展很快,市场的摊位、房子及拟上市小商品城的股票都是巨额财富的化身。谁拥有它们,谁就能合法地发大财。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想方设法要这三样东西,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这三样东西,谢高华想要的话,也能得到,可他没有要。
说实在的,当时人可对谢高华的“三无”点赞,仅是出于对他的一种好感,并没有了解他具有的大公无私的品质。现在读了长篇通讯《谢高华之子:叫父亲有时很沉重》,就知道大公无私是谢高华一贯的做法。这些做法,把谢高华这位在20世纪50年代在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忠于党的事业、体恤百姓生活的好干部形象,更加立体和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