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2017年全省各市、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出炉,义乌市绿色发展指数在全省8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位,较上年前进了24位,在金华市域范围内排名第一,表明义乌近年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颇有成效。
一项项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换来的不仅是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更是“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据统计,2017年,义乌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去年更是提升到了90%以上,PM2.5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每立方米,“蓝天白云”越来越常态化。2018年,义乌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2个“水十条”国控断面、3个省控断面和出境断面水质均100%达标。2016年、2017年,义乌连续两年捧回我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
去除“黑色GDP”
从“最差现场”入手
位于香溪路与稠义路交叉口的义乌物资市场香溪路石材加工区,是为物资市场经营户配套的石材加工项目。以前,这里是“脏乱差”的代表,如今有了大变样。
去年9月,义乌市环保局选定这个加工点开展“最差现场”专项整治。其间,环评中介机构与经营户共同制定个性化的“一户一策”治理方案,从环评审批、废水处理与回用、废气分类处理、固废规范化处置及环保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规范。
改善厂容厂貌、实现干湿分离、环境污染整治……义乌环保部门派专人到现场指导,解难题、促进度,确保整治效果。“我们采取多措并举,如要求黏胶车间密闭操作,有机废气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达标排放,废渣、污泥等集中处置,废水经过沉淀处理后回用等,实现根本性治理。”义乌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明确标准、统一整治,合格一家、审批验收一家,使香溪路石材加工点内的18家企业全部整治达标,为义乌石材加工行业整体整治提供了示范。
这只是义乌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义乌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深化污染源头治理,把控准入关,集中开展了废品回收、石材加工、不锈钢铁皮门窗加工等重点领域“百日整治”专项整治行动,努力去除“黑色GDP”,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大格局。
环评审批改革全省领先
推动全部环保事项“零跑”
“以前环评报告表项目办理要20天,现在当天就能办好,环评审批改革后办事确实方便高效了。”上月29日,义乌鑫特安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趁着元旦放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快速完成了公司年产150万棵新型环保圣诞树的环评审批。
2017年5月,义乌在全省率先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等一系列环评审批制度创新,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环评编制时间缩短50%、评估时间压缩60%、审批时间削减20%、办理费用节省60%以上,让企业既省心省力又省钱。去年,义乌继续减事项、减材料,在全省率先实施环评审批“代办制+承诺制”改革,实现审批时间再压缩、办理费用再削减、服务质量再提升。同时,推动全部环保事项网上办理,实现“零跑”。
在环境治理方面,义乌同步推进碧水、蓝天、净土、清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相继打出“控煤、降尘、治气、禁烟”等系列组合拳;全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深化重点行业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提标改造;开展“蓝天保卫”“清废净土”等系列专项行动,执法力度居全省前列。
此外,义乌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以打造“和美乡村”为载体,创新项目投入机制,全面推进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目前,义乌森林覆盖率已由35%提升至50.8%,人均绿地面积从9.7平方米增至1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