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宅净居路生态公厕
中国义乌网1月18日讯(商报记者 林晓燕)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无论是身在本地工作、生活,还是出门在外旅游、出差,能否及时方便地“方便”,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从某种程度而言,公共厕所建得如何,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为了让“方便”更方便,近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正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进行,曾一度让人头痛的厕所老大难问题正在逐一获得解决,而义乌也身在其中。
小厕所,大民生。“新建、提升城乡公厕150座以上,其中旅游厕所30座以上。”这是义乌2018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内容之一。过去一年,我市全力推动“厕所革命”,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公厕。记者从执法部门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我市新建、提升150座城乡公厕的任务已全部完工;金华下达的1221座农村公厕改造任务数也已全部完成。
绣湖广场一带“方便”不再难
上个周日晚上7点不到,难得不下雨,绣湖广场上“广场舞大妈”们正踩着节拍起舞。一旁的空地上,摆放着不少保温杯,每当一段音乐结束,她们就会来这里喝水润喉。
“以前不敢喝太多水,就怕上厕所。”家住通惠门的陈阿姨说,之前来广场上跳舞都是尽量憋着,实在熬不住了,就到马路对面的商场或是世纪商城上厕所,很不方便。现在好了,走个几百米就有公厕,“很干净,也很先进,连里面有几个空位外面都能显示。”
陈阿姨口中的这个“好去处”,便是绣湖广场智慧公厕。我们慕名来到该公厕前时,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厕所上方的“绣湖广场智慧公厕引导系统”显示屏。日期、天气情况、气温、湿度、紧急求助……除了这些信息外,上面还显示男厕和女厕的剩余蹲位,以及每天的如厕人次。
“除各有一个坐便器外,男厕有3个蹲位,女厕有4个蹲位,上面的人形图像显示为红色的表示该蹲位有人。”来自重庆的梅大伯介绍道。他是这座公厕的管理员,全年无休,24小时在岗。他说,这套智慧系统是去年12月开始运行的,“很实用,都说好”。据介绍,这处公厕的人流量不小,凌晨一两点、三四点都有人来上厕所,一般每天能达到1000人次左右。
目前,绣湖广场、绣湖公园一带共设有三座智慧公厕,大大缓解了过往群众“到处找厕所”的尴尬。
三分建,七分管
自去年3月相关职能划转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不遗余力地推进“厕所革命”。
通过实地走访,执法部门对全市公厕的数量、现状、管理运营等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厘清底数;4月,牵头组织部门推进会,对具体任务进行细化,并制订具体方案,明确作战图,倒排时间节点。为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局领导带头每月开展实地检查,确保公厕符合验收标准,同时做好公厕维护保洁长效管理。
在理顺内部工作机制的同时,执法局还积极到丽水、台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在结合义乌实际的基础上,深挖潜力,试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保先进、新颖美观的公厕,积极打造集美观和特色于一体的厕所文化。同时,开发智慧公厕小程序,让市民在手机上就能实现找厕所、评厕所等,并同步在绣湖广场、绣湖公园建设“智慧公厕”,完善导向牌,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便捷度。
不仅是主城区,在我市的“厕所革命”大潮中,不少镇街的公共厕所也得到改造升级,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从外侧围墙到内侧隔断均由竹子制成,屋顶则由透明玻璃制作,一座平时让人避之不及的厕所因“高颜值”设计和卫生整洁,与周边景观完美融合,成了一处特殊的风景。去年,大陈镇杜门村的这座“阳光厕所”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参观。
走在大街上,往往走几公里路也找不到一个厕所,这是早些年后宅的真实写照。而现在的后宅,街头巷尾出现了综合体式、简易智能式等造型别致的新式厕所,既方便了群众,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风景。“‘乌伤驿站’是试点,后宅在推行‘公厕革命’时注重规划引领,按人口、商业分布现状在全域范围布点30座。”相关工作人员说。
有识之士指出,维护好“厕所革命”的成果,“三分建,七分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厕所建好之后,务必做到管理常态长效,让使用者如厕时不会着急,人多时不会难堪,方便时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