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2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昨日(2月1日)上午,家住义乌锦都豪苑小区的小楼同学和奶奶搞完家里卫生后,奶奶两只手各提着一袋垃圾下楼,熟门熟路地分别投入绿色的易腐垃圾桶和灰色的其他垃圾桶里。跟在后面的小楼则抱着一些废旧报纸和书本杂志,一路小跑去“喂小黄狗”,动作娴熟。在这个小区,绝大多数居民都像这对祖孙一样,拥有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规则义乌,义行天下。如今在义乌,许多土生土长的大妈大爷、企事业单位的上班族,还有生活工作在此的外来建设者,正从“垃圾生产者”变为“资源守护者”,垃圾分类已渐渐成为商城的一种新风尚。
“两桶一狗”,垃圾袋“一个变俩”
“早些年,垃圾随产随扫,街头旮旯一倒了之;后来,住的小区有了垃圾房;如今在家里就把垃圾分好,垃圾袋也是一个变俩。”楼奶奶笑言,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居民的素质也在与时俱进。
从没有桶到一座“房”再到“两桶一狗”,楼奶奶家的“垃圾倾倒史”,恰是义乌多年来探索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义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础薄、任务重,且全国范围内没有可复制的成功模式。为顺利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去年7月份,垃圾清洁运输的试点工作在义乌正式开启,“桶车对接、小车收运、大车集运”的垃圾分类清洁运输义乌模式开始试行。
期间,义乌从实际出发,选取锦都豪苑、通惠门小区、园丁新村、上河小区为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试点,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清洁运输试点工作。其中,将易腐垃圾与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由“小黄狗”专业收运车定时清运。截至去年底,义乌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在90%以上。
备受关注的“小黄狗”自从去年入驻义乌后,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和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9月份正式运营以来,“小黄狗”累计回收再生资源930余吨、使用人数突破12.4万人;同比换算,节约资源标准煤1388余吨。截至去年12月底,“小黄狗”已进入义乌市100多个居民小区、以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等公共区域,累计铺设400余组。
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主角
垃圾治理关系到千家万户,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解决好垃圾问题,是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义乌的题中之义。
去年8月,市府办发文成立义乌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其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办合署办公,组员由25个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各成员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通力协作。
推进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是一次全面的“大手术”,更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这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的事,需要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加快垃圾焚烧前端配套设施建设,比如改建垃圾中转站、规划建设垃圾专用运输通道等。”“将垃圾分类行为列入个人诚信管理体系,开设城市环保宣传教育基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一些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围绕“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为抓实抓好垃圾分类工作,除推进前端源头分类和规范中端收集运输外,义乌在提升末端处置能力也是不遗余力。其中,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工艺,让各种垃圾都有各自去处;制订倒排计划,快马加鞭全力推进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
如何处理垃圾,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去年以来,义乌在如何让群众自觉分类投放、真正做到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上不断取得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