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2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在社区工作人员眼中,他能说、能写、能干。
在小区居民眼中,他家庭和睦、崇文好学、热心公益。
在老伴眼中,他一根筋、闲不住、热心肠。
他,是家住胜利二区的徐金福。
“全国书香之家”“浙江省首届文明家庭”“义乌市最美家庭”“胜利社区最美党员”……2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徐金福家,只见墙上挂着、桌上摆着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牌、奖杯等,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思路敏捷,聊天时经常会引经据典,眼前这位76岁的长者精气神不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仍驾驶着三驾马车奔腾在人生路上”。“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臧克家《老黄牛》中的这句,或许正是徐金福当下的写照。
文坛“不老松”,近年来捐书5000余册
提及“徐敢”,很多义乌乃至金华文化艺术界的人都不陌生。从14岁开始自学文学写作,几十年来已在义乌甚至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而今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笔耕不辍,被称为义乌文坛的一棵“不老松”。
其实,“徐敢”是徐金福的笔名。“为了提醒和勉励自己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老人回忆说,当年到北京去参加了一个文学培训活动,回来后有感而发,就起了这个笔名。
和很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一样,徐金福也是视书如宝、爱书如命。他在卧室的两面墙上都做了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类书籍;床边的椅子上堆放的也是书报……“读书是我的兴趣爱好,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徐金福,希望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藏书和著作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最近30多年来,徐金福已向社会各界捐赠图书5000余册。此外,他还积极利用个人影响力向有关人士筹集各类图书4000多册,捐赠给农村文化礼堂和学校等。
近些年,徐金福经常受邀参加一些授课、讲座等文学活动,而“不要接送,不要吃请,不要报酬”是他给自己及家人定下的不成文规矩。不仅义务授课,有时他还会随堂送书,而且数量不小。一次,徐金福去乡下某小学义务讲课,就一下子给孩子们送了172本书,还在每本书上都写上学生的名字和鼓励的话。
小区“热心肠”,大事小事都“爱管”
“笔杆子”了得的徐金福,生活中是个闲不住的热心肠。在胜利小区住了二十几年的他,曾担任社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0余年。其间,为维护业主利益,曾不惜与好友对簿公堂。“这么多年,从没拿过一分钱。”这点他一直很引以为豪。
“早些年,小区环境、治安什么的都没现在这么好。”徐金福说,以前自己一有空就“逛小区”,到处走走看看,绿化带里捡垃圾、公园里劝阻小孩子摘花、有车子发生轻微剐蹭就上前调解,此类你丢我捡、文明劝导、撕不文明小广告等行为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当然,也碰上过“大事”。10多年前的一个下雨天,徐金福和老伴走到凉亭附近时,看见一位年轻女孩坐在草地上淋雨,神情恍惚,面前摆着一瓶酒还有一些糕点。“姑娘,你这样要生病的。”他走上前边给女孩撑伞边说。见对方没有理睬他,徐金福就蹲下来耐心问询,原来女孩因和男友吵架跑到这里,想喝了酒后卧轨自杀。“年纪轻轻的,不要这么想不开,再说,天涯何处无芳草……”经过数个小时的劝说,女孩终于打消轻生的念头。为以防万一,他们夫妇又坚持把女孩送回了家。
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社区有需要,徐金福义不容辞。社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他积极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在这里建立第十个古今文学研究院创造基地,可以开展文学讲座和面对面辅导,协助查阅文学资料、组织图书漂流……”对此,他充满了信心。
如今,他是胜利社区第二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一干就是两届。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参加义务劳动,自掏腰包代表支部慰问生病党员……他干得乐此不疲。“本来70岁以上的党员可以不用参加党员志愿活动,但他除了生病、有事,基本都去。”老伴话音未落就被徐金福反驳:“现在都在提倡党员干部五(吾)带头,我是1984年入党的老党员了,更加要做好。”
“学习雷锋好榜样!”徐金福说,他一向把雷锋当成自己的学习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希望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盏绿灯,就看你能不能打亮它,让善爱通行无阻。”这是老人新作中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