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工业双向互动、共同繁荣,这是义乌发展的独特路径。从1982年开放小商品市场、1984年实施“兴商建县”战略以来,义乌始终坚持把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陆续兴建了5代小商品市场,先占领国内市场,再进军国际市场,不断捕捉商机,赢得了发展机遇。
在义乌“鸡毛换糖”的发源地,“拨浪鼓之乡”廿三里街道廿三里村,共和国同龄人陈耀田见证了义乌如何从贫困落后的小县城蜕变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见证了义乌人民创造出“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奇观。
“敲糖帮”的生意经
昨天,记者见到陈耀田时,他一身西装,头发是染过的黑色,依稀可见几根白头发。神采奕奕的他正忙着村里旧村改造的事,看着他认真做事的样子,一点也不像70岁的老大爷。忙完了手头上的事,陈耀田接受了采访。
谈起当年“鸡毛换糖”的往事,陈耀田一直说现在的生活太好了,以前太苦了。从22岁到29岁,陈耀田用最青春的7年走遍了江西井冈山地区(当时名称)。“当时我上有老下有小,我父亲和我相差43岁,我还有3个小孩,仅仅靠集体的分红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很艰难。”陈耀田说。
“挑着货郎担,去收鸡毛、鸭毛、鹅毛,鸿毛可以拿去卖,其他的只能做肥料。像公鸡只有尾巴上的几根可以卖。梅雨天蚊子咬,冬天就要用稻草把解放鞋绑好,不然过结冰的木桥就要掉下去。”陈耀田说,一出门就20多天,全靠两条腿,有时候还差点在江西被当成“投机倒把”抓起来。电视剧里提到的“进四出六”和“开四门”,这些都是“敲糖帮”的生意经,也是义乌经商的传统。
“鸡毛换糖”的草根实践
义乌廿三里历来有禽畜毛换来肥田的习惯,“鸡毛换糖”一直是传统的副业,为农业服务。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鸡毛换糖”的行列后,逐渐形成了义乌最早的商业经营模式。改革开放后,这些“鸡毛换糖”的草根实践者逐渐做起了小百货生意。这也是义乌小商品贸易的起点。
1978年后,陈耀田便不再出去“鸡毛换糖”了。当时,在义乌廿三里前店村开始公开设摊经营小商品生意,上世纪60年代的地下游击式商场转为小商品市场。不过市场上卖的主要是手工艺品和日常用品,主要供“鸡毛换糖”的人。尽管1978年后,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是各地落实政策的进度和程度都不相同。当时在义乌,上百元的买卖依然属于“投机倒把”,被工商查获就要被没收。
“那时候,我们廿三里村的人基本上都是拿纽扣、松紧带回来卖。我每次上火车都能碰到几个人,大家也就有伴了。”陈耀田说,他开始到苏州去拿纽扣回义乌卖,一开始到义乌火车站跳车窗,后来坐火车到浦江郑家坞就下车,背着货走路回家。“基本上每天下午3点坐火车出发,到上海转车到苏州,到当地的工厂里去找货,晚上就回义乌,每次怕被查,都不敢多带”。
市场换代放手经营
1982年,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并随后提出包括“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在内的“四个允许”,成千上万的义乌人才彻底放心地做起了生意。
据陈耀田回忆,他们摆地摊从北门街到湖清门,拿起一块木板或者一块布就开始做生意。等义乌第一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开放后,他们才再无后顾之忧,生意随着市场的变迁而变动。这一时期,义乌的生意人顶着被抓的风险,凭借“鸡毛换糖”积累的阅历,买卖小商品。面对可能血本无归的风险,他们依然大胆地走出去,虽然吃了各种苦头,但也终于等来了能够合法经营的一天,为义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跟上潮流外贸弄潮
“从新马路市场到篁园市场,都是我自己经营,后来市场搬到现在的国际商贸城,外贸也逐渐兴起,我就退休了,让我儿子接手。现在他们都是电脑里做生意的,我是一点都不懂了,也再没有去过市场。”陈耀田说,他只嘱咐儿子要吃得了苦,要诚信经营。
陈耀田的儿子陈晓伟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经营床上用品。今年46岁的陈晓伟从小跟着父亲经商,早已在商场奋斗多年。“我们现在主要做批发、外贸,现在义乌购、淘宝等等平台我们都入驻了。”陈晓伟说,生意好不好做还是靠个人努力,当前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他必须跟上潮流。
“我父亲是自己一路奋斗过来的,他经常说义乌人‘鸡毛换糖’的精神不能丢,‘进四出六’的生意经不能忘,最重要的一点是诚信经营,做生意先做人。”陈晓伟说,市场瞬息万变,机遇万千,唯一不变的就是一脉相承的商业文化。
-记者观察
“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
七十年沧海桑田,七十年逐梦前行。如今义乌市场经营面积640余万平方米,经营商位7.5万个,汇集26个大类、180多万种商品,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和《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人靠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
经营玩具的傅小娟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拿着计算机,说着几个单词就敢和外商做生意;经营厨具的刘秀娟,用着微信、电脑,与客户对好产品信息就完成了一个大单……在记者看来,在义乌市场这个战场上,经营户们依然敢闯、敢拼、敢接受新事物,想尽办法做成生意。义乌以市场闻名,以创业富民,以创新强市,艰苦创业创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义乌市场从最早行商、坐商,发展到了电商和跨境电商。2018年义乌跨境快递的数量已经达到了9051万件。货物从义乌出发流向全世界各地,已形成线上线下,实体店铺与跨境电商交叉融合的全球流通和消费市场新格局。
从记者多年的观察来看,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义乌之所以能够获得相对于其他地区比较快的发展,主要因为义乌有多元包容的人文、商业文化环境,有不断完善的物流体系,有庞大的实体批发市场为依托,有实体制造业的支持以及政府的适时有效推动和政策指引。
义乌市场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义乌市场上最早从事跨境电商的商业群体并不是义乌传统实体市场的商人,但这些人却深深地刺激了传统市场,因为跨境电商成为了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对商机高度敏锐的义乌传统商人在这种刺激下,纷纷转型,从量变到质变,整个义乌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义乌跨境电商的发展与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是同步的。义乌购平台的开发顺应了义乌市场转型的趋势,帮助义乌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市场相融合。
经营户龚爱国告诉记者,当周边经营同类产品的经营户开始转型做电商、做跨境电商,年轻的一辈用互联网思维做生意时,自己不立即行动,那就只能等着退出市场。
从最简单的商品交易到大数据背景下的全球电子商贸往来,变的是商业模式、经商工具和手段,而不变的则是“鸡毛换糖”时敢闯敢拼的吃苦精神,是代代相传的诚信经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