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都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我们48名六(乙)班同学,有修飞机上天的技师,有驾军舰下海的海军,有开列车跑遍全国的的火车司机。既有地方政府的重要领导,也有商界翘楚、学校教师、基层书记、退休工人和农民,还有全国武术冠军,浙江省知名作家……真似八仙过海,人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同的贡献。”5月18日上午,一场特殊的“小学同学会”在义乌佛堂小学举行。座谈会上,作为此次同学会筹备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头发花白的贾献能神采飞扬,直抒胸臆。
“我们这一代人,与共和国同岁。从1949年到2019年,我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主持此次活动的郭荷花老人慷慨陈词。她说,他们这个小学班,当年是个“荣誉班”,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优秀中队长、学习标兵等一应齐全。他们是生长在国旗下的第一代“红领巾”,离校后,也基本上应验了“个个都有出息”。
当年六(乙)班全体班干部和班主任老师的合影
忆往昔,峥嵘岁月绸
茶话会上,48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很多都已头发花白,但面对儿时的伙伴,戴上红领巾的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大家叽叽喳喳、无拘无束,在“嬉闹”中追忆童年的欢乐。
据老人们介绍,他们1955年上小学,当时学校的名称叫“义乌县私立稠南小学”,是一所由佛堂商人合资创办的私立学校(创办于1905年),后改名为“佛堂小学”,是义乌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
“稠南小学人才济济,堪称是名振八婺的浙江名校,培养出了‘不愿去台湾’的大金融家,把上海农民银行双手交给陈毅市长的王伯天;支持邓小平南巡的上海银行行长毛应樑;还有首届全国书代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王景芬;现代诗歌楹联作家宋涟圭……”说起母校培养出来的知名人士,贾献能一口气能说出“一箩筐”。
“在迎接共和国七十华诞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阔别了58年后,今天重返校园,坐在教室里追忆童年的往事,重温同窗的情谊,非常难得,非常珍贵。”郭荷花老人有感而发,当场做了一幅对子:忆往昔,峥嵘岁月绸;思今朝,心潮逐浪高。她说,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大家青丝已去,白霜染头,年逾古稀。“现在我们的共同任务就是安度好晚年,走好人生道路的最后一程。”
从成都打“飞的”回乡聚会
一番“嬉闹”后,48名老人开始逐个轮流分享“离别后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王汝盛老人,称得上是个历史传奇人物。小学毕业后,他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扒土刨食求温饱”的年代,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冒险贩卖粮票、布票,成了被判18年的“重犯”。他虽蒙污蒙羞,但他立志“悔过”,重新做人。入狱后,他成了“狱中新人”之典范,当选为劳改犯中的车间主任。
王汝盛老人说,他所在的“劳改工厂”是专门生产“吊葫芦(起重工具)”的企业。他带领狱友,技术革新,创造发明,从报废的产品中,为国家“捡”回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立下了“特等功”。改革开放后,他以功抵罪,减刑9年,被“释放”回家。
“我劳改了9年,相当于交付了以自己青春为代价的‘学费’,但我在狱中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让我终身受益。”王汝盛出狱后做的头件事,就是在狱友的帮助下,利用在狱中所学技能,回老家佛堂经商办厂,成了义乌县第一批“万元户”,受到了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表彰,被树为“义乌勤劳致富标兵”。人到中年的他,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拥有“千万元”的身家。为了不把因为自己当年“失足”的阴影留给妻儿,他把千万元的资产悉数留给妻儿,独自到四川成都,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中“重开天地,重创事业,重新成家,重新做人”。
“我这辈子只读过六年小学,所以我特别留恋小学母校的师生与学友。”得知要在佛堂小学组织同学会,王汝盛千里迢迢专程从成都打“飞的”赶回母校,“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一夜没睡,一早就坐飞机过来了。”
阔别58年后,拍下首张集体照
茶话会结束后,在佛堂小学校长季慎钢、党支部书记冯增立的引导下,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母校的校史馆、美术馆、大操场等,领略了母校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随后,大家佩戴红领巾,在校门口拍下了小学毕业后的第一张集体照。
“为了让大家有时间好好感受佛堂古镇的变化,我们特意把中饭地点安排在镇东的‘鸡毛换糖’酒店。”贾献能说,从位处镇南的佛堂小学,步行至镇东的“鸡毛换糖”酒店,需要穿越大半个佛堂,可以让同学们好好看看曾经熟悉的老街、老建筑,如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距离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伟大成就。
老人们的午餐很节俭,点的都是一些可口的家常菜,数量也不多,但大家吃得很开心。据悉,这次同学聚会是一次自愿、平等的友情聚会,每人缴纳100元经费,AA制,并实行“断账制”(结账清零)。“若仍有缺额,由班干部王时福、叶菁权、郑松琴、王静芳等几位同学摊派负担,不再另行募集。”贾献能告诉记者,实行AA制,是全体同学的共同愿望。
午饭后,老人们手挽手,一起游览了佛堂道院山公园。看到好的景点,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表示日后将制作成“美篇相册”、有声影集等,上传到新建的“同学群”里,供大家分享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