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头的盛夏,不断有人从衢州、义乌赶往杭州的一家医院,看望一位骨折的老人。
这位老人是谢高华,他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金华,他促成了义乌的商业传奇;在衢州,他兴修乌引工程,造福百姓。哪怕面临丢官的风险,他也始终为百姓利益着想。
“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去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原义乌县委书记、87岁高龄的谢高华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党中央和国务院评价他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当年,他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下决心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
1982年的义乌,农民想经商,政策不允许。51岁的谢高华在这个时候,调任义乌县委书记。
义乌的土地又少又贫瘠,人又多又穷。为了填饱肚子,农民在农闲时节挑着担子,走村串巷“鸡毛换糖”,换回鸡毛肥田,也贩点日用小商品补贴家用,渐渐形成了几处贸易点。
可政策面上,农民经商仍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经营者每天和“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打游击战”。
农民要活路,要着要着就要到了县委书记谢高华面前。
农妇冯爱倩,为养活5个子女,借了3000元,批些便宜的纽扣、鞋带、别针之类售卖,被管理部门围追堵截,她觉得“饿死不如打死”,直接去堵谢高华讲理。
被堵在门口的谢高华把冯爱倩叫进办公室聊了1个多小时。冯爱倩说着说着就哭了。最后谢高华说:“你先去摆好了,我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
得到县委书记这句话,冯爱倩兴奋极了。送走了冯爱倩,谢高华着手对义乌的农民生活状况和城里的摆摊者进行调查,还开了多次研讨会。
去拦过谢高华的还有何海美。她的货被没收了,想把被没收的东西拿回来。让她想不到的是,在拦了谢高华的20多天后,她接到通知去义乌工人影剧院开会。
大会上,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原本已经打算放弃经商的何海美热泪盈眶。
谢高华在义乌任职两年零8个月,他回忆道:“当时改革非常难,对的东西当成错的,错的东西当成对的,我们也搞不清。我就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
谢高华任职义乌期间,义乌县委、县政府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放开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他又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穷义乌从此跑上快车道,逐步变成了国际义乌。
“有问题我来负责”
谢高华从政43年,在金衢两地都担任过领导职务,做过不少让百姓受益却不合当时规矩的决定。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他还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
当时谢高华担任衢县县委书记,国家对橘子实行统购统销,衢县一年只产8万担橘子,却要统购上交6万担。统购上交的任务重,橘子丰收时,还有橘农上街要饭。
“这个样子怎么行!”谢高华深思后大胆提议,“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农民多余的自留橘,哪里价格高就卖到哪里去……”这么一来,外地人纷纷来衢县收购橘子,农民收入多了,但也导致当年国家定购的6万担橘子任务没有完成而挨批。
1981年1月的一期《人民日报》二版刊发了文章,把谢高华作为“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的反面典型。橘农们怕出事不敢再种橘子,谢高华说:“不用怕,种!”
后来又有媒体记者赴衢县航埠采访橘农时发现:“县里这样的做法,让农民增加了收入,种橘积极性也更高了。”于是又发了一篇稿子,衢县的做法得到了肯定和表扬。
在城市,也有这样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衢州饲料公司的毛利率达40%以上,超过了当时国家规定的商品毛利率11%,此事当即被列为全省物价系统一个反面典型,饲料公司不得不停产。时任衢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谢高华带队前往饲料公司了解情况。
现任衢州东方集团董事长潘廉耻当时是饲料公司职工,他说:“谢老一句‘有问题我来负责’,让我们重新甩开膀子干起来了。”
“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1985年,谢高华回衢州任职,他力推乌溪江引水工程上马,并担任工程总指挥。
衢州历年多旱,谢高华童年有旱灾导致晚稻颗粒无收的深刻记忆。他一生的心愿就是修好水利,灌溉田野。
1974年铜山源水库的建成,解决了衢北的缺水问题。再度回到衢州任职,谢高华把目光放在了衢南的乌引工程上。
乌引工程难度巨大。根据规划,工程在黄坛口水库拦江筑坝,通过83公里渠道,横跨衢州、金华两市五县。其中衢州段53公里渠道,要拦截乌溪江,架过灵山江,跨越10条溪,打穿18座山,并建设30处大型建筑物。
谢高华说:“乌引时间跨度比较长,1978年我就要搞的。”《衢州日报》记者邹跃华撰写的谢高华传记已准备出版,他眼中的谢高华,是一个做事不吭声,又很坚持执着的人。为了乌引工程的实施,他就执着追寻了10年时间。
1989年8月,渠首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57岁的谢高华竟然泪光晶莹。他对着话筒激动地说:“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为工程建设作最后冲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工程沿着渠道铺开,谢高华身先士卒,和建设者们一起吃在田头、住在工棚。他白天和干部群众一起坐在泥地里,边吃饭边谈工作,晚上经常开会开到12时,办公室里备着解放鞋、斗笠、雨伞、套鞋,他随时都会下工地。
1994年8月4日,乌溪江引水工程胜利竣工。白居易笔下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彻底成为了历史,农民不再担心旱情。
谢高华可以说是功成身退,但87岁时,他接受记者采访说:“有遗憾,那就是为人民做的事还是太少了。”对于乌引工程,他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乌引工程引水到义乌。
岁月流转,英雄渐渐老去,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谢高华,依然在以不同的方式向他致敬: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营者,每年组团迎接谢高华回义乌;在谢高华老家衢江区横路办事处贺邵溪村,谢高华精神传承馆正在抓紧施工,预计今年国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