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12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楼菲莉)50岁生日过完的第8天,儿子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距离休假到来还有3个多小时,在与家人相约一起出发去外地旅行前,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吴承良,因突发疾病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从事公安工作24年,他十余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次荣立三等功,曾获全省公安优秀教师教官、浙江省“千名好民警”、“信义金华•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获评义乌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他曾任全国首个防火指导大队大队长,带法制团队获评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助力义乌公安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不幸,发生在中午时分。他的案头,是一叠关于历年积案和网上逃犯的材料;他的值班室,有一碗已开封却没来得及泡的方便面;他的手机,最后一条消息刚刚推送到工作群;他的口袋里,还有一张没有成行的飞机票。
在家人眼里,他是父亲、丈夫、兄长更是人民警察;在领导眼里,“他是公安大厦的中流砥柱”;在同事眼里,“他是团队的灵魂人物”;在群众眼里,“他是值得信任的兄长”。这就是吴承良,平凡而伟大,生动而立体。
坚守岗位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9年8月9日,星期五,本来是一个让吴承良非常期待的日子。他提前一个星期请好了年休假,计划在儿子开启大学生活前,带着家人一起去外地旅游。出发的时间,正是当天的下班后。
主持召开大队晨会,商讨新一天的工作;找相关民警沟通案件,修改报告材料;到局里汇报借调民警事宜;返回大队前找法制大队老同事探讨了几起案件……这一个普通而忙碌的工作日,吴承良工作严谨,谈吐幽默。
11时32分,饭点到了。他还没有去食堂,而是在工作群发出了一条工作信息,提醒所有民警做好警情、案件、涉案人员、涉案财物等执法管理工作。这成了他发的最后一条信息。
下午2时许,吴承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晚上8时许,义乌市公安局官方发布了“吴承良不幸离世”的消息,推送短短10余分钟,微信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相识的、不相识的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缅怀。
“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不是真的。”身在同一值班组,回忆与吴承良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33岁的二中队民警陈超不时地抹眼泪。“吴大是我们的主心骨、团队的灵魂。大家遇到难题就会找吴大解决,可惜再也听不到他那坚毅的声音‘你安心办案,责任我来担’。”
这两天,从各地赶到家里或单位慰问吴承良家属的人很多。52岁的信访人王红仙是比较特别一个,她守在大队门口,生怕错过时间送吴承良最后一程。而一年多前,她曾指着吴承良的鼻子骂,“你们和骗子是一伙的!”
“很痛心!很自责!我不该经常去麻烦吴大,总觉得是因为这事让他太操心、劳累了。”5年来,王红仙曾一度天天到经侦大队“报到”,每一次吴承良都耐心地接待,用专业的法律业务能力为王红仙提供帮助。
在她看来,到经侦大队找吴承良咨询,成了重要的精神寄托。“如果没有吴大,我早就崩溃了。他像兄长一样,不仅帮助解决案子,还总是鼓励我要振作起来,好好过日子。”
而对儿子吴珂汉,吴承良总有“说不出的苦”。陪少离多,也成为他“走”之前最大的遗憾。原本准备在8月9日开始休假,为刚刚高考结束的儿子付出自己难得的“空间”,到外地旅游。只是,那一张机票再也不会启用。
一身正气
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他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对待同事和群众没有一点架子。”正如同办公室的同事吴忠健所言,吴承良像老黄牛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更是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吴承良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从杭州大学法学系毕业后成为人民警察。他深知,父母把他和弟弟、妹妹拉扯大很不容易,心中也一直留有对父母与家人的愧疚。因为父母离世时,他坚守工作岗位,没有更多时间陪在他们身边。因此,他特别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
在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方志胜看来,从派出所民警到专家型人才、单位的中流砥柱,吴承良的成长源于他24年如一日的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工作上,吴承良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钉。2016年5月,从法制大队调任全国首个防火指导大队大队长,对法学专业出身的吴承良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他带领民警边学边干,自我加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消防安全工作就步入正轨,成功经受住了重大考验。
在亲朋好友和同事眼中,吴承良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家长、兄长、师长”,说话办事很讲原则、颇具威望。从警24年,他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廉洁从警、清白做人为准则,当一名廉洁为民的好民警、好党员。今年初,他自掏腰包送全队43个民警每人一个红色名片盒,里面还放置了每个民警的名片,名片上的联系方式只有民警的办公室电话,这样既能方便群众联系又能避免工作之外的私下接触,做好自我保护,并告诫大家在从警道路上,不管工作岗位和职责如何变化,坚持公仆之心不移、一己之利不谋、立身之本不忘,永葆公安民警的职业操守和浩然正气。
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吴承良说,参加公安工作20多年,想以长者的身份告诉年轻人,“多一份坚守,少一些浮躁。”这是他年近半百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从警二十几年心路历程的总结。他说,公安工作,特别是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审查工作,需要37℃的体温,靠冰冷的机器不行。
这份演讲手稿,被小心地保存在吴承良办公室的书架上。他写道,“怀才,就像是怀孕,时间久了,总会被看出来。”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思考与经历,鼓励着年轻民警:是金子总会发光。
今年高考,儿子吴珂汉被上海海事大学录取,所学专业也是父亲当年就读的法学,父与子的传承,让这个破碎的家庭,多了一份安慰和寄托。而同样被传承下来的,还有吴承良一路带出来的好家风。
勇于担当
不变的是从警初心
有十年警龄的陈根水手上办过很多重要的案件,对自己做的案卷也很有信心。2017年12月,他第一次拿着厚厚的案卷找吴承良审批,结果新上任的大队长微微地抬了一下头说,“先放一下,我要看一下。”
“当时很困扰,认为吴大是不是对我有看法。”陈根水回忆说,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吴承良就把一张案卷需要整改清单发给他,列出的问题细到案卷中的一个错别字。“要知道,那份案卷有20多厘米厚、1500多页,初看一遍也要一整天,他肯定是加班加点看的。”
原来他并非针对自己,而是对所有的案子审批都是严格认真细致地把关。“他是我工作至今遇到过最负责任的科所队长。”后来,每次到法制大队审批案子,陈根水总骄傲地说,“这个案子我们吴大看过了,肯定没问题!”大队的民警都对吴承良非常信任,因为只要他把关过的案子几乎是“免检产品”。
从警24年,吴承良能在每一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出色工作实绩,与其平时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基层所队、还是在机关单位,无论是普通民警、还是走上领导岗位,他都秉持着敬业奉献、创新勇为的工作态度,为义乌警队长远发展写下了颇具分量的一笔。
吴承良在法制大队一干就是18年,期间“掌舵”防火指导大队,如今又转岗经侦大队,是不是单调的法制工作让他心生倦意了?其实,那本翻得有些旧的《人民警察常用法规选编》一直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他说,“我在法制岗位干得太久了,需要新的领导思想来突破一下,带领义乌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他非常重视自身的业务与理论水平,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了全局“轮训轮值,战训合一”培训班的兼职教官。他时刻关注老百姓对执法办案的新要求,关注基层办案环境的新变化,针对性调整法制部门服务基层措施。在防火指导大队,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探索了“一队双警”执法新模式,在监督检查工作中与消防建立工作搭档关系,消防参谋搭配一名民警为协办人,形成双人执法机制,在火灾原因调查、开业前检查、消防验收等各执法环节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消防安全监督无缝衔接。
2015年底,吴承良脖子后面长了三四年的脂肪瘤不断变大,渐渐妨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我们一直劝他早点去手术,他总是担心请假住院要影响工作,所以嘴上说着‘好的’,手上工作不停。”直到2016年4月份,终于在医生朋友的劝告下,请假手术。但原本请假一周的,仅住院三天,切除第二天就返回岗位继续工作。
在经侦线上战斗的20个月,年近半百的吴承良不安于现状、勇于挑战,经常伏案工作到深夜。“无论值班与否,吴大的办公室几乎都是最晚关灯的。”民警杨航飞说。牺牲前,吴承良刚刚带着专案组辛苦经营半年,成功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假外币案”,获得了国务院贺信表彰及公安部部长赵克志签署的嘉奖令。
作为法制人,他体现了底线坚守、品格高尚;作为防火警,他迸发出火热激情、高昂冲劲;作为猎狐兵,他代表着铮铮盾牌、熠熠警徽。“这就是吴承良骨子里的担当,这也是他当初从警的初心。”老同事方志胜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