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最早浙江人”沉睡义乌8000年 桥头遗址聚焦考古界眼光

发布时间: 2019-08-13 10:15:1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张静恬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浙江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第一个人骨架保存完好墓葬,这也是“最早浙江人”。

遗址中仍有陶器掩埋在土层之下。

专家学者在考察桥头遗址出土陶器。通讯员王源摄

  中国义乌网8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再大的风雨,也阻挡不住考古人员的探寻步伐。8月10日上午,狂风暴雨袭击下的义乌城西街道桥头上山文化原始聚落遗址,迎来了一支满怀热忱的近50人考察队伍。

  他们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家、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等组成,为着探寻义乌新石器时代桥头遗址的前世今生而来,经过现场考察并召开考古论证会,一齐为这处九千年前人类聚落遗址的进一步的挖掘、保护与展示出谋划策。

  义乌出土“最早浙江人”骨架保存完好程度吸引考古界眼光

  “在经历了断断续续的多年考古挖掘之后,正当我们以为义乌桥头遗址考古价值的发掘行将结束之时,这片土地又带给了我们新的惊喜。”论证会伊始,桥头遗址挖掘工作主要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兴奋地向与会嘉宾讲述起最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大家的期待与热议。“这是浙江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第一个人骨架保存完好墓葬,经过专家测定,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该具骨架可谓是最早的‘浙江人’。”

  身高1.73米的壮年男性,侧身屈肢埋葬于狭长的方坑之中,腹前安放的一件红衣彩陶,美丽的色彩历经岁月依旧鲜艳。这具完整的人骨便静静躺于桥头遗址器物坑旁,数月前这一偶然挖掘而出的墓葬,其格局及人骨保存的完整度令考古人员大吃一惊,桥头遗址的研究也因此找到了新的切入口。

  “这个墓葬的发现,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有意识地将逝去的同伴进行掩埋,这跟先人的信仰、习俗、对死亡的认识,都有重要关系。”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道。

  据介绍,目前在浙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考古工作中,包括河姆渡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发现的人类墓葬少之又少。此次在义乌桥头遗址发现的这座保存完整的墓葬及人骨,是浙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在相关内容方面的首次突破性进展,其带来的历史价值意义之大,考古学界称之为“浙江第一人”“浙江第一墓葬”。

  “目前在桥头遗址中一共发现了两具人骨,除了这具完整的,还有一具因埋藏较浅,有所破坏。”蒋乐平说,专家马上会开展一些DNA提取工作,以便从基因密码中读取到更多的考古信息,同时也会做3D精度扫描。“目前主要主张将人骨套箱提取,具体实施方案还得需反复敲定。”

  上山文化的发现是浙江省新石器时期考古的重大突破,连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追踪式的调查和勘探,相继发现了浦江上山、永康湖西、龙游荷花山、金华青阳山等18处上山文化遗址,目前已形成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流域早期新石器遗址集中分布区。同时该地区也是我省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相关考古工作的陆续推进,为稻作农业起源这一世界性的研究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极大促进我省考古事业发展。

  上山文化发掘,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3000年,而位于城西街道桥头村村西的义乌桥头遗址则是上山文化中晚期的典型聚落遗址之一,距今约9000年,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市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201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启动对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后,五六年的时间内,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这片土地持续不断带给今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惊喜。

  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环壕聚落见于义乌桥头遗址上山文化遗存

  城西街道桥头村村西,义乌江支流桐溪在其东侧由北向南流过,在平畴间的一处相对高地上,桥头遗址便坐落在这里。这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

  2012年11月,义乌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遗址之上偶然发现了一些红衣夹炭的陶片,这与之前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的陶片颇有相似之处,他们便立刻找来相关专家进行确认。同年12月中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证实了这是一处上山文化遗址。拨开9000年的历史尘埃,桥头遗址走到了世人眼前。

  9000年前,上山文化发展到中期,先民来到这里,于义乌这处河流潺潺、绿树成荫、山峦叠嶂的自然馈赠之地,结庐驻足、繁衍生息,并逐渐在金衢盆地形成了一个灿烂的文化中心。

  在早期新石器时代,人们依洞穴而居、过着迁徙式生活。历史发展到以浙江上山文化和湖南彭头山文化为代表的阶段,人们开始告别了祖辈的山林洞穴,搬到了自然条件更为适宜的盆陵地区,也就是旷野地区,开始定居式生活,这也是上山人的最大居住特点,因此上山遗址也被称为旷野类遗址。“他们从洞穴迈向盆陵的这一步,我认为,这就是人类的一个飞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蒋乐平说道。

  斗转星移、沧桑变迁,经历了数千年漫长岁月的这方遗址,虽然早已在时空的转换中模糊了痕迹,但其中纵横相接的环壕却依旧清晰可见,满眼望去尽是历史的积淀,像是一个个无声的守望者。

  什么是环壕,相关专家解释即为人们长期定居的聚落,相对封闭的空间设置起着防护野兽、防止外部氏族争斗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创造了一方安宁的空间。因此建一个村子抱团取暖,这是当时盛行的一种生活状态。“遗址的东、南、北三面为人工的环壕,西面连接自然河道。环壕的内沿基本完整,外沿破坏严重,但在南部和西北角还是得到了局部的保存。”蒋乐平说,总的看来,桥头环壕遗址的完整性基本保留了下来。

  “桥头遗址显示的古河道与人工环壕(村落)相结合的遗迹现象,十分重要,是9000年聚落考古的新发现和新突破。”正如与会专家所说,在义乌桥头遗址发现的保存较完整的环壕、中心台地、墓葬以及大量精美的工艺彩陶,受到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代表了义乌桥头遗址考古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目前进一步的考古计划和相关文物保护措施也正在酝酿过程之中。

  “义乌的桥头遗址是浙江新石器时代一座巨大历史富矿,考古成果丰富多彩,其很大一部分价值并非能够在发掘阶段迅速被学界消化理解并把释放出来,而是通过后续的资料系统整理、自然科学方法的检测分析,持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表示。

  诸多桥头遗址研究成果得到考古界专家高度评价

  桥头遗址目前的发掘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左右,相比于上山文化的各遗址,它的面积仅能算作一个遗址单位,但考古人员在其上挖掘出的历史文化信息,却远远超出了它的面积大小。“这个聚落可能比我们现在的发掘面积还要大一点,很多遗址可能在现在村庄的底下,目前我们正在勘探。”蒋乐平说道。

  “一万年前左右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全国也没有几处,而桥头遗址环壕聚落保存的完整性,这在早期人类活动遗址里更是难得,桥头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展对于研究浙江早期新石器发展脉络十分重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道。

  桥头遗址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除了第一个人骨架墓葬保存完好,还有中心土台外围一圈人工环壕的建筑格局以及出土的数量众多、工艺精美的陶器。9000年前,中心土台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些陶器蕴藏了什么历史信息?

  对于中心土台的功用,目前的推断有两种:一是中心居址,也许这里便是聚落中心居住区的所在地;二是带有公共功能的区域,用作公共活动。“以前我们只把环壕单纯作为一个遗迹来对待,但把完整的中心土台与环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研究,这种思路是从桥头遗址开始。”蒋乐平说,这是在上山文化考古中的一个突破。

  “这里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环壕和台地,其建筑形态与先民的信仰息息相关,即祈祷人类社会与自然生生不息。”在遗址现场看了中心土台的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则表示,桥头遗址与中国古代的方丘祭地等建筑形式具有一定传承关系,形成一个文化链条,而桥头位于链条的首端。

  在桥头村文化礼堂内,与会专家们看着环壕内发现的各类完整陶器,纷纷惊叹其工艺精美与技术高超。

  桥头遗址陶器的保存状况较好,陶器类型包括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圈足盘等,陶衣鲜亮,以红衣为主,也有乳白衣,体现出陶器装饰的高超手艺,在已经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中,只有湖西遗址堪与相比。同时出土的一定数量的彩陶,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以条带纹为主。彩纹中出现了太阳纹的图案,与跨湖桥遗址中的太阳纹图案一脉相承,充分说明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源头。

  “其中,我们在一件彩陶壶中发现酿酒的证据,几个壶型器中有加热产生的糊化淀粉和低温发酵的特征。”蒋乐平说,9000年前,桥头人已经酿酒了,这只陶壶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酒器。

  “义乌桥头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考古界有关上山文化或者上山时代这段历史的认识,它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希望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保护规划措施能够跟进落实。”对于桥头遗址后续挖掘,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充满期待。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