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敲起情筒当当响,放开喉咙唱开场……”8月22日晚7点,跟往常一样,在“唧嘭,唧嘭,唧唧嘭”的清脆渔鼓声中,江东街道永和村文化礼堂又传来愉悦的说唱声。一只情筒、两块竹板,随着悦耳动听的说唱声响起,义乌道情传承人宋松芳开始了她日复一日的表演。
一曲唱罢,观众被她颇有韵味的表演所吸引,纷纷上前与她交流和拍照留念。有的观众禁不住“诱惑”,干脆随表演者一起唱了起来。这就是义乌道情的魅力,这是专属于义乌道情的美丽。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千年历史的义乌道情,在众多道情艺人的努力下,至今传唱不衰,影响着一代代义乌人,成为义乌各村文化礼堂一道流动的文化景观。
天天上演,传唱千年的乡愁
兴盛于南宋年间的义乌道情,在曲艺界可谓独树一帜。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表演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艺术青春犹在,并后继有人,成了义乌存活下来的一个最为古老、最为庞大的艺术宗族。
在义乌,道情的传承一度出现过青黄不接的局面。但义乌道情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义乌市委、市政府加强对道情艺术的扶持,建立了道情传承基地,并在多个学校开设道情兴趣班。在义乌城区与佛堂古镇,分别建有“曲苑书场”和“古镇书场”。两个书场常年有民间艺人驻场演唱,经常座无虚席。2013年以来,义乌建成244家凸显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以此为阵地,义乌相继开展了“曲艺进礼堂”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艺活动。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义乌文化部门推出“流动书场”千场巡演计划,并将它列为“十大民生工程”,将全市曲艺艺人分为几个支队,每个支队配备一套音响设备,在全市各村文化礼堂不定期开展义乌道情表演,深受百姓的欢迎。
“该活动去年5月开始,至当年年底共完成776场;今年3月开始,现已完成800多场。两者相加,总共完成了1500多场。演出场地遍布义乌14个镇街的100多个文化礼堂。”义乌道情国家级传承人叶英盛说,“去年观众达8.3万人次,今年观众人数已经超过了这个数。”
义乌道情传承人宋松芳自巡演活动开展以来,几乎天天参与演出,每天表演一个半小时。8月6日—9日,她在江东街道端头村文化礼堂演唱长篇传统道情《报恩记》。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赞声不停。93岁高龄的黄增有在演出结束时连连说道:“我从小就喜欢听道情,如今在家门口又听到了原汁原味的义乌道情,真是太高兴了。感谢政府把道情送到我们村里来。”
听道情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反映:“只要心静下来,听上一段,也会上瘾。”而通过开展送道情下乡活动,连一些小朋友也爱上了义乌道情。不久前,宋松芳在后宅街道陈宅村文化礼堂演出时,有几位小朋友天天到场,每天都一大早将自家凳子放在观众席的最中央。事后,因为有孩子痴迷于义乌道情,父母就给他找来一根塑料管,包上薄膜,做成一个简易的渔鼓,临时供孩子平常练习之用。
道情天天唱,越唱越开心。由于在各文化礼堂表演的大多是长篇道情,一个礼堂就要唱上好几天,虽然目前有8名道情艺人在巡演,但依然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义乌文化部门特意引进外县市的部分演员加盟其中。这些外县市演员大多是叶英盛的徒弟。在巡演时的每个阶段,道情艺人们都会针对观众人数调整演出情况,根据观众需要选定表演曲目。不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他们每日坚持上门表演,每场演出都认认真真地对待,尽心尽力把表演做好做精。
生生不息,弟子满门唱不绝
8月19日,叶英盛收徒仪式在佛堂古民居苑举行,浦江县曲艺家协会主席张文光成为他的又一名爱徒。当天,来自义乌及周边县市的叶英盛徒弟济济一堂,共同为新添的师弟祝福,大家轮流表演道情节目,现场乐翻了天。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90岁高龄的中国曲协名誉主席罗扬,还分别写来贺信、送来书法条幅,对义乌道情的传承和发展表示肯定。
义乌道情,是义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艺术的一块活化石,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作为义乌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英盛,如今虽已年逾七旬,却仍时常出现在各类文艺演出场合,为人们表演地道的义乌道情。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加上年龄大了,要让义乌道情得到普及,需要一大批道情艺人的共同努力。
这些年,叶英盛一直致力传承这项曾一度濒临绝种的民间艺术。“自50年前开始收徒至今,写过投师契约、按传统习俗拜过师的徒儿有20余人,男女老少都有,而经过培训辅导的学员就不计其数了。”叶英盛说,为了让义乌道情薪火相传,他经常到杭畴小学给学生们授课,将自己总结的从艺之道传授给感兴趣的学生。他培养的学生已在义乌市校园文化节、浙江省曲艺节上崭露头角,成为一批小小“道情人”。
除了学校,叶英盛每年还要给义乌道情培训班的学员上课。在城区“曲苑书场”举办的一次培训班上,一些外国留学生兴致盎然地跟着学道情,他们对义乌道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义乌道情的发展有喜有忧,表现在道情节目出产太慢,道情表演者年龄偏高,曲艺观众相对老化等。”叶英盛认为,“义乌道情不能仅停留在书页上,只有在人身上,它才会永远鲜活。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唱,义乌道情就会继续传承下去,就会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
如今,叶英盛在义乌各文化礼堂表演义乌道情时,也不忘根据群众需求,手把手地指导到场的道情爱好者学习拍打渔鼓和竹板。他说:“各地年轻的从艺演员数量明显增加。我们赶上了曲艺发展的好时代,应该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为道情艺术适应时代、讴歌时代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道情声声,用心说唱新时代
义乌是“中国曲艺之乡”。为了发展好义乌道情,广大道情艺人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他们不仅坚持在曲苑书场、文化礼堂等场所常年从事演出,同时还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让义乌道情进社区、进企业表演,让道情与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及商贸活动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培育观众。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董耀鹏在义乌检查指导“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时,也深深地被义乌致力于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曲艺氛围所感染:“义乌曲艺群众基础好,老百姓参与程度高,有历史、有土壤、有传承。”
义乌道情唱腔声调圆滑浑厚,不但能分出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男女声调和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还能模仿虎啸猿啼、鸡鸣狗吠的动物声调和风雨大小声腔之别的口技。“但表演道情关键是要凸显一个‘情’字。无论表现手法如何革新,唱腔、念白都应表现出传统道情的韵味。比如在农村文化礼堂表演,道情的内容要更为贴近观众的需求,演唱的曲目要更多反映劳作、生活的作品。”叶英盛说。
一支竹筒,两片简板,唱一次很容易,难的是唱一生。在立足传承的基础上,叶英盛与他的同仁致力抓好义乌道情艺术的革新和节目的创新:从一人多角色改为多人多角色、变“唱故事”为“演故事”、变听道情为看道情,通过运用现代媒体和戏剧舞台,融合一些伴舞造型等,有目的地把义乌道情融入到一些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加人们感官的愉悦,丰富了道情的表现力。近年来,义乌道情也涌现了一批新创作的《鸡毛换糖再出发》《“一带一路”传喜讯》《集聚惠民好政策》和《五水共治》《春涌乌伤》等节目,让时代的好声音像阳光雨露一般真正普照浸润到百姓心田。
“七岁咏鹅名声扬,讨武檄文著华章,千年文坛垂青史,初唐四杰骆宾王。”这是叶英盛为畈田朱小学的学生创作的少儿道情节目《宾王咏鹅》。孩子们在用道情演绎骆宾王七岁咏鹅的千古佳话时,拿起渔鼓和竹板,或说或唱,或敲打或舞蹈,深深地融入到义乌道情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而在2018年,由义亭镇畈田朱小学学生表演的义乌道情《道情声声唱节气》还登上了央视少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