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标准化车间内,筛枣机、划线机等设备一字排开,在加工车间内,一位师傅负责将划过线的原料枣倒进大锅加糖进行熬制,另一位师傅将已经熬好的湿枣整齐叠放在竹篾上,送入下一个晾干车间,伴随着蒸腾的热气,车间里弥漫着香甜的味道……这是记者在义乌市远达枣业科技有限公司蜜枣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内看到的。处暑过后就是一年一度的南蜜枣加工季,今年的南蜜枣加工,因为有了团体标准的指引,格外引人注目。
地产食品发展,路在何方?
由义乌大枣制成的义乌南枣是“义乌三宝”之一。《中国名产》记载:“江南枣中,佳品是义乌南枣。”清乾隆时,南枣曾列为贡品。同为义乌大枣制作的金丝琥珀蜜枣,素有“蜜饯珍品”之誉。南蜜枣远销海内外,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南蜜枣的原材料义乌大枣也全国闻名,鼎盛时期义乌有42个普种大枣,种植面积达12万亩。2012年,义乌市“枣加工技艺”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义乌南蜜枣受到市场追捧的背后,却是本地加工点小、散、乱,原料义乌大枣被外地企业压价收购,大量由其他原料枣加工的蜜枣打着义乌蜜枣的旗号低价竞争,特别是清朝贡品南枣,由于技艺传承出现断代,义乌已无企业开展大规模南枣生产。
2017年10月,“义乌三宝”之一的义乌红糖两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给义乌枣业带来很大震动,同样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特产食品,同样是零散分布的加工作坊,义乌红糖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义乌枣业的出路在何方?
2018年,义乌市出台了《义乌南蜜枣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义乌大枣生产、振兴南蜜枣产业,以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生产加工标准化、打造优势品牌,实现义乌南蜜枣产业持续良性发展。
转型升级之路,标准引领
据初步统计,义乌枣农超过100户,大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且各自为战。为改变该现状,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后宅市场监管所发出尽快成立枣业协会的号召,积极走访蜜枣行业加工户和种植户,带领蜜枣生产小作坊业主看现状,直面问题指出存在的风险隐患和潜在危机,面对面宣讲支持蜜枣产业做强做大的政策,鼓励、引导种枣专业户向集聚化靠拢、向标准化看齐、向规模化发展,同时主动提供办公场地、手把手指导协会筹备和注册事宜。
2018年10月,由90多个成员组成的义乌市枣业协会正式成立,为义乌枣农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义乌枣业发展有了规划师和主心骨。
同时,为义乌南蜜枣制定标准的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展开,义乌市市场监管局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组织起一个专家组,攻关南蜜枣标准的制定。他们走访了义乌南蜜枣加工企业、小作坊、枣类研究所和南枣非遗馆,多次召集南蜜枣生产企业负责人与专业人员进行座谈论证探讨,并前往外地南蜜枣生产企业调研,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终于成功制定出《义乌蜜枣》《义乌蜜枣加工技术规程》《义乌南枣加工技术规程》《义乌大枣生产技术规程》四项团体标准。
标准明确义乌南枣和义乌蜜枣是以“以本地或周边地区种植的新鲜义乌大枣或马枣为原料”经特定工序加工而成,并明确规定了各项感官和理化指标以及安全指标,体现了义乌南蜜枣的特点与价值。
从标准发布至今的10个月时间内,义乌蜜枣加工企业开启了一条对标提升的转型升级之路。
义乌南蜜枣业,未来可期
“义乌枣田,后宅街道占了四分之一,义乌市枣业协会90多个成员中,也是后宅居多。去年枣子价格被压到两三元一斤都没人收的时候,我们就想能不能在后宅建一个自己的加工基地。”提起建设加工基地,义乌市枣业协会会长张枝喜说。在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下,南蜜枣加工基地选址在后宅街道金鹤村,由街道提供土地、资金支持,义乌市枣业协会选取了10家龙头枣农出资成立了义乌市远达枣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建设南蜜枣集中生产加工基地。
为了保证基地尽快投产使用,今年5月,义乌市市场监管局成立“三服务”技术指导小组,积极联系第三方咨询公司为基地建设设计规划,多次上门指导修改图纸,针对《食品生产许可证》发证要求,规划流程合理布局。基地一期1200多平方米的场地于今年蜜枣加工季前成功获批《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8月25日开工生产。基地二期占地30亩,将在目前基础上对一些工艺、布局进行改进,目前已进入土石方阶段,预计最早将于明年投产使用。
据介绍,作为义乌首个标准化南蜜枣生产基地,目前每日最大产能在一两吨左右,开工以来已向枣农收枣40吨。“去年义乌大枣丰收,但是外地企业压价收购,收购价只有8元一斤。今年枣业基地开始收枣,外地企业只能抬价到16~18元一斤,我们枣业基地收枣的价格比他们还要高出2元左右一斤。”张枝喜算了一笔经济账,“枣子每斤收购价提高2元,义乌枣农就能增收1000万元以上,压价收购、大枣滞销将成为历史。”
对比家庭作坊的加工模式,生产基地对品质的控制也更为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规定,基地要对原料枣以及成品开展质量检测,合格后方能出厂。”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后宅市场监管所负责人介绍,同时各环节的温、湿度把控也由原来的凭师傅经验改为仪表控制,成品的品质更为稳定,消费者购买也更放心。
同时,加工基地还恢复了南枣的生产,挑选品质上佳的义乌大枣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南枣,特级品可以卖到600元/公斤,平均价格在320元/公斤,现在已有香港和北京的客户慕名而来。同时由于采用机械化加工,南枣加工原来需要15个工人,现在只需4人,保持品质不变的同时,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等新基地建成投用后,我们还要开发南枣酒、饮料,把整个产品链进一步拓展,通过深加工来提升附加值,做大义乌南蜜枣的市场影响力。”提及义乌枣业的未来,张枝喜信心满满。在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他们还在积极申请义乌南蜜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标准引领、现代化生产和品牌保护的护航下,义乌南蜜枣的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