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事项 全媒体记者 盛英杰 摄
中国义乌网9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这是一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
今年5月,义乌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万大关,人均市场主体量从2013年的0.23户增长至0.56户,意味着平均每两个人里,诞生一个创业者;每天,有超过150万个跨境包裹由义乌发往欧美等127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义乌作为全国改革成效显著的6个城市之一,亮相“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生动讲述“义新欧”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诚信义乌、中国梦系列产品等内容……
70年沧桑巨变,伴随改革开放步伐,义乌这片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从一个经济贫困落后的内陆小县,嬗变为欣欣向荣的繁华都市。她,踩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乘着创新发展的强劲东风,绽放夺目光彩,孕育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演绎独具魅力的改革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迸发新活力
回望历史长河,义乌改革开放的“光影”逐一浮现,耳畔仿佛传来悠扬的“鸡毛换糖”声。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农村出现了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在这当中,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顺应了这股潮流,从“马路市场”开始,历经5次搬迁、10次扩建,实现了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跨越;由商品交易中心向商品展示、产品研发、价格形成、国际贸易多功能为一体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华美转变。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经济是命脉。建市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兴商建市”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市场发展之路。义乌小商品市场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拥有强大生命力。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成为全国唯一开展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县级市,拉开了国家级试点大幕。一直走在改革前沿的义乌,再次迎来了变革图存的重大机遇。
义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核心,先后承接了22项“国字号”改革试点和30多项省级改革试点,已有14项重要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其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成为全国外贸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贸易监管方式不适应小商品出口的问题,新型贸易体制机制的建立,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便利化通道更加通畅。
改革开放,是义乌高质量发展的“基因”。我市充分利用了市场的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义乌对标自贸区、干实试验区的起步之年。越到关键时,深化改革越要加快步伐:1月4日,省委省政府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1月19日,全面实施机构改革,“一池活水”助力高质量发展;当前,全市各改革专项小组改革任务中,仅试验区建设便超过100项具体任务……一系列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活力。
只有高质量改革开放,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已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城乡社会领域改革和党建群团领域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体系,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最多跑一次”,营造新环境
“以前拿地建项目,从拍下土地、手续审批到正式开工,至少得花100多天。现在,土地一摘牌就拿到了不动产权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队随即进场开工!”项目负责人徐仁义体会到“义乌速度”。
2016年以来,“最多跑一次”成了撬动义乌各方面各领域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市从“减”字入手,让群众、企业轻装前行。在市行政服务中心,首先“消失”的是复印机。复印机不见了,带来的转变是企业、群众办事要交的材料少了,甚至不用再交纸质材料。
随着我市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四无一网”改革,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跑转变,即事项无需办、材料无纸化、办理无中介、受理无差别,办事“一网通办”。截至目前,全市已精简权力事项411项,取消证明材料270项;削减办事材料63.5%,项均材料从6.54份减少至1.79份;事项网办率实现100%,网办件总量387万,网上办结实现率91%;掌上办事项比例从25.6%提升到100%。与以往相比,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窗口从320个缩减至110个,办事楼层由三层缩减为一层,办事人流从改革前的日均9000人次下降到不足3000人次。
2018年8月17日,义乌召开“无证明城市”新闻发布会:“经过半个月的检查和监测,全面实现了市域内‘无证明’。”实现“无证明城市”,为群众生活带来了又一轮变化。“无证明城市”,既是一个庄严承诺,更是一张闪亮城市名片,让义乌更加充满朝气与活力。
从首批市内证明材料的取消,到全面实现“无证明城市”,一年后的义乌,办事环境愈加方便。在行政服务中心公安窗口,市民陈韩英办理夫妻户口投靠迁入业务。在现场,她只要填写一张表格,即可完成,不必再开具证明。而今,与这张小小的证明一样,在义乌很多证明都已经成为“过去式”。据统计,过去一年,我市砍掉烦扰群众的各类证明达44.5万件。
为实现“最多跑一次”,我市做好做实“一件事”,以数据融通为基础,建立“一件事”相关事项的关联,探索建立事项之间的联合调整变更机制,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事项全面推行联办,实现“一件事”中只需办一个事项,其他事项不用办或联合办。“一件事”改革涵盖商事登记、投资项目、不动产登记、民生事项等领域,真正让群众办“一件事”只对一个窗、最多跑一次。
53万!这是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刷新的数据,同比增长22.4%,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随着“一带一路”推进,我市对外商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大量外来投资主体聚焦于此,今年外商投资主体有望突破8000户。截至7月份,外资主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投资来源遍及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120余个国家。
砥砺前行,打造新格局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宅基地取得置换、抵押担保、入市转让等7项制度上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改革浪潮中,义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
2015年3月,义乌被列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并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体系;2016年9月,国土资源部又部署我市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田,近年来,我市立足本地实际,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通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任督二脉”,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全域城镇化,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改革之路,没有休止符。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当中,我市结合义乌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宅基地的取得置换、明晰产权、抵押担保、入市转让、有偿使用、自愿退出及民主管理等七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系统设计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一意见、七办法、九细则”的政策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转变:
2015年7月10日,我市颁发了浙江省第一本农村住房不动产权证书;
2015年12月28日,我市农村宅基地可以进行抵押贷款;
2016年4月26日,浙江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复了《义乌市“集地券”管理暂行办法》;
2016年10月20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文,全力支持义乌开展“集地券”改革试点;
2017年8月28日,我市建立全国首个农村宅基地基准地价体系,有效盘活了农民资产;
2019年1月5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尝试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不仅解决了用地紧张村庄农户的建房难题,还激活了沉睡的农村闲置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次次具体、实际、细微的探索和创新,带来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改革成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农村土地制度联动同期开展的多项改革,发挥“1+1大于2”的改革叠加效应。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谋改革,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置身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置身于乡村振兴、置身于城市功能提升和有机更新、置身于产业升级扩容,置身于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中,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得到更多运用。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速度和力量。站在新起点,义乌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迎来了新梦想。相信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义乌人民必将在深化改革开放中砥砺前行,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为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