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浓厚氛围,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金华市委组织部、金报全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初心站台”系列微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但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共产党员”。他们的“初心故事”,感染、打动、引领着八婺大地的儿女。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有人说,世界上每5件商品中,就有1件来自义乌;也有人说,在世界商贸中,义乌这个名字已被深深烙印。
从贫困小城到如今的世界小商品“超市”,义乌的成功不是偶然。它兴盛的背后,除了义乌人的奋发努力,还离不开一个人——谢高华。
2018年12月18日,原义乌县委书记、87岁的谢高华,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因培育义乌小商品市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被义乌人口口相传的故事。
时间回到36年前。
那时候,义乌人多地少,老百姓吃不饱。为提高粮食产量,农村有用鸡毛肥田的习惯,农闲时,农民就走村串巷“鸡毛换糖”。然而在当时,摆摊、鸡毛换糖这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被视为“投机倒把” 。
农民要活路,要着要着,就要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谢高华面前。
彼时,冯爱倩是一名四处偷偷摆摊的个体经营户。她受够了被管理部门围追堵截的日子,觉得“饿死不如被打死”,便直接去堵谢高华讲理。
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鼓起勇气,在义乌县委机关大院外的马路上,拦住了正要外出的谢高华:“谢书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谢高华没有让人把冯爱倩赶走或抓起来,而是将她请进了办公室。两人谈了几个小时,临走时,谢高华对冯爱倩说:“你可以继续摆摊了,如果有人来查,就说是谢书记同意的。”
谢高华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搞活市场符合当时中央发展商品经济的精神。
于是,他决定冒险一试,果断提出“四个容许”——容许农民经商、容许长途贩运、容许放开城乡市场、容许多渠道竞争。
就这样,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横空出世,这是义乌腾飞的起点。
从1982年仅有459户小百货摊贩的县城马路市场,到2017年成交额高达1226亿元的中国小商品城,“鸡毛换糖”的传奇故事开始家喻户晓。
谢高华在义乌时期的经历,也成为义乌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勇于创新、勇立潮头的生动写照。
不局限于一方一隅,用宏远的眼界、豁达的胸襟去探寻真知,正是有了谢高华这一根“小小火柴”的引领,才点燃了义乌人民办市场的熊熊热情,创造了属于义乌的“不可思议”。
“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这是共产党员谢高华的初心,也是谢高华多年行进的方向。
义乌人民永远感恩一个人:谢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