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市图书馆举行的初心讲堂上,《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一书被捐赠入馆。一天后,“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78名个人、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义乌“老书记”谢高华光荣入选。
《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由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何恃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何建农编著。何建农参加了捐书活动,并介绍了创作前后与谢高华交往的故事。何建农说,在20多年的交往中,他一次次被谢老的智慧、公心、气度、品德感动。“写书的时候,他还没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也没有入选‘最美奋斗者’。但在我的心里,他早已是新中国的‘最美奋斗者’,是我们义乌不能忘记的挖井人。”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干”
何建农的另一个身份是义乌市市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第一个市场研究团体——义乌市场研究会创办,他担任秘书长。该研究会先后提出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航空港建设、21世纪商贸中心建设、举办小商品博览会等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多年之后,何建农等人对市场研究依然兴趣浓厚,欲组建中国市场研究策划团队,想到了老书记谢高华。
何建农忘不了谢高华。1983年,何建农还是义乌县邮电局的一名报务员。那年8月的一天,他写了一篇关于县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抗旱的报道,想作为通讯员稿件投到报社。投稿需要到县委办公室审核盖章,工作人员以“我们有专业报道的人员”为由拒绝了他。眼看熬了一夜的稿子就要泡汤,何建农急了,闯进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办公室,请求审核签发。谢高华仔细地看了一遍稿子,一字未改,在右上角签了“属实,同意发稿”。何建农至今还记得谢高华当时的话:“只要实事求是,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的文章和报道,我签。”后来,该稿被《浙江日报》刊发在头版显著位置。
1984年10月,义乌举行纪念历史学家吴晗的活动,何建农是筹备组成员。筹备组报送的活动文件材料,谢高华都立即签发,非常高效。吴晗是吴店乡苦竹塘村人,有工作人员提议将“苦竹塘学校”以吴晗(原名吴春晗)的名字命名。谢高华当即拍板同意,并指示县委办公室负责人现场起草命名文件,现场签发。“谢高华书记办事雷厉风行,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令人肃然起敬。”何建农回忆。
2002年,中国市场研究策划团队到衢州拜访谢高华。老书记欣然同意担任顾问:“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干。”虽然年事已高,但谢高华工作很认真,相关书籍材料、建议想法,他都一一花时间研究。在他的鼓励下,义乌市场发展研究团队联合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土专家和洋教授联手,坚持对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拓展进行探索和研究,取得的成果受到多方肯定。
冯雪峰先生之子冯夏熊多次表示:“谢书记是我们义乌的大恩人,义乌不能忘记他呀!”在与谢高华多年相交后,何建农也有了为他写书的念头。一开始,老书记并不同意。直到去年5月份,看了何恃坚和何建农的书稿,得知他们出书亦是为了弘扬义乌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力量,谢高华才应允。88岁的他闭门谢客4天4夜,专心校对书稿,提出长达17页的修改意见。
优良营商环境成就全球最大市场
《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一书共12章节,全书约23万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了谢高华在担任义乌县委书记其间,坚持群众需求就是第一导向,带领义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私无畏、敢为人先的种种创举。书中再现了他为义乌改革开放事业倾注心血的难忘故事和“无我”为民的担当精神,描绘了义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有人说,谢高华成就了义乌,义乌也成就了谢高华。的确,时势造英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义乌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劳动造就了义乌小商品市场。谢高华正是把人民放在了心中,顺应人民群众富起来、强起来的强烈愿望,才有了开放市场的决策担当。他在义乌当县委书记的时间只有900多天,却提出“四个允许”,首创“兴商建县”,推行“定额计征”税收办法,不拘一格用人才,千方百计抓教育等一系列举措。义乌农民得以在小商品市场这个富民大平台上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何建农认为,谢高华是营造最佳营商环境的开拓者。开放市场只是将义乌“扶上马”,他更大的贡献在于用这么多创新创举把义乌“送了一程”,让义乌的市场活了起来,火了起来。这一程,一直送到了30多年后的今天。“义乌湖清门小百货市场不是国内创办最早的市场,但源泉管控、定额计征等创造性的管理办法,为它赢得了更大的活力和空间。南来北往的淘金者迅速向义乌聚集,打响了‘要致富到义乌’的口号。”面对争议和风险,谢高华毫不动摇。这种做法既培养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公平了税负,国家和老百姓皆大欢喜。这个当年“大胆”的创新,成就了义乌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谢高华重视教育。1983年,义乌城南中学(现稠州中学)规划筹建,稠城镇分管领导将审批材料交给谢高华时,心里还在打鼓:“20亩地是不是太多了,15亩够了吧。”没想到谢高华却说:“20亩怎么够,要60亩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谢高华的远见成就了当今众多义乌中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稠州中学。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茅临生在《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的序言中写道:“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会信任他、支持他、记住他。正是这样,义乌人民至今心里还念着谢高华同志为人民做事的那份恩、那份情。”
“我管得到的地方,你们不能去”
很多人知道谢高华在义乌没有一处房产,没有一间商铺,未持有任何义乌企业的股票。深交之后,何建农更是感叹,谢高华不仅对自己严格,对家人的要求也近乎“苛刻”。“连在上海工作的小孙女想到义乌考察市场,他也叮嘱,不准打着他的旗号在义乌谋便利。”谢家的孩子早已习惯,当谢高华的子女没有优越感,有时还要作出牺牲。
1960年,国家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要求大量精减城市人口。时任衢县杜泽区委书记的谢高华,带头将两个年幼的儿子下放到农村。直到1976年初,次子谢新彪从老家参军入伍,才结束长达16年的农村生活。3年后,他走上了战场。第一次回家探亲,谢新彪想去乡下看奶奶,公车不能派,谢高华就帮他借了一辆自行车。谢新彪说那是他在爸爸身上沾到的最大的光。
那个时候,谢高华是衢州(县级市)市委书记,家里却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谢家的孩子们觉得,后来母亲在探亲途中发生车祸遇难,和父亲不肯为家人提供一点点便利的做事风格不无关系。
转业后,谢新彪即将进入当时的衢州市委组织部工作。没想到,谢高华得知后坚决不同意:“我是常委,又是常务副市长,你到市委组织部工作不合适。”
谢高华的长子从生产队长干起,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就走上了领导岗位。当年父亲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期间,他已经是衢州(县级市)的市委常委了。后来,谢高华调回衢州工作,坚持“我管得到的地方你们不能去”,长子调往异地任职。
有的事既不违法也不违纪,在别人看来很正常的事情,轮到家里人就不行。谢高华的三子停薪留职办起了又脏又累风险又大的养鸡场,早出晚归,勤勤恳恳。经营情况刚有起色,谢高华却坚决要求他关门,理由还是那句“我管的地方你们不能去”。
谢高华对待老百姓和家人截然不同的态度,让何建农久久不能忘怀:“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学习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谢老瘦削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