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波澜壮阔的70年,浙江正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生态浙江怎样进一步点亮美丽中国?浙江提出打造“山、水、海、园、廊”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带,将其列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
义甬舟绿色生态带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和建设好四明山、大盘山、会稽山、金华山等名山;建设嵊泗、韭山等海岛公园,构筑海岛大花园;高水平建设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浙江海洋国家公园;积极打造浙东沿海生态走廊、浙东唐诗之路、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山水秀丽、碧海蓝天、文化璀璨的绿色生态带。
主要目标:到2022年,区域内钱塘江、曹娥江、甬江干流水质基本达到Ⅱ类,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林木蓄积量达到1亿立方米。
保护优先
绘就生态文明新家园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四明山位于宁波西北部,范围涉及海曙区、奉化区、余姚市,是浙江要提升的“十大名山公园”之一。区域林木茂密,四季分明,色彩艳丽,山崖巨石常现于苍松翠柏之中,森林覆盖率高达77.5%。然而,曾经的四明山却是另外一幅景象。由于花木产业的过度开发,四明山森林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暴露。
为了保护“浙东绿肺”,2013年以来,宁波市对坡度25度以上禁止开发区花木地进行了生态修复,2015年,宁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6年累计完成生态修复3.4万亩,新增生态公益林20余万亩。
根据《浙江省“十大名山公园”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要对“十大名山公园”重点实施生态提升工程,修复生态系统,深化环境整治,提升森林质量,到2022年,将“十大名山公园”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地、“两山”理念践行地、生态旅游首选地和大花园建设标杆地。
根据这一要求,四明山正实施新一轮森林生态修复行动。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花木地流转和产业转型,使3.4万亩禁止开发区花木地全面退出花木经营,并培育为高质量森林。同时,结合全省“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2016~2020年)”,对套种地块实行美化彩化珍贵化,适当补植速生常绿树种,提升森林质量。
与自然亲近是人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记忆。人从茂密的树林中进化到城市中,基因中最原始的渴望和依赖就是自然的山林幽谷和江河湖海。
在“十大名山公园”进行提升的同时,浙江还发布了《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建设规划》。《规划》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陆海联动、融合开放为基本原则,提出“生态护岛”“旅游兴岛”“绿色用岛”“设施联岛”“创新活岛”等五大任务,提出培育建设嵊泗、岱山、普陀山、大陈、洞头、南麂等十大海岛公园。
普陀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工程作为打造省级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重要抓手,开展鱼类资源修复,严格涉海执法检查,强化环境污染管控,有序推进海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等子项目,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等海洋品牌初步成形。
今年3月,舟山六横千户家庭屋顶光伏项目正式开工,计划在石柱头安置小区、蟑螂山安置小区、嵩山安置小区和棕榈湾安置小区二期等安装连片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总户数1000户,装机容量约3.2MW,不仅能够达成新能源示范镇建设任务目标,也将为舟山市其他小区推广家庭屋顶分布式光伏提供样板。
义甬舟绿色生态带的范围囊括了山河湖海,但最不容忽略的就是城市。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绿色生态就是城市最大的财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义乌,幸福湖城市绿肺区域就是义乌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义乌面向世界的“绿色名片”。绿肺区定位为湿地型休闲植物园,意在打造“铺就蓝绿交织城市底色,构筑山水交融自然格局”的城市生态生活休闲综合体。结合现有生态和人工基础条件,突出“绿底”、水网、自然园路网的融合,运用海绵城市、湿地净化等手法,突出绿肺功能,并融合城市休闲功能,使“城市绿肺”在扮靓生态家园的同时,实现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项目招引、群众共享的有机融合,不断增强义乌城市吸引力。
绿水逶迤去,两山相向开。随着陶家路江三期整治工程、宁波奉化区葛岙水库工程、慈溪四灶浦拓疏南延工程等项目的综合推进,浙江距2020年建成生态省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生态美丽新家园的图景正在眼前展现。
文化挖掘 赋予美丽浙江新内涵
浙江提出打造“山、水、海、园、廊”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带,提出要山水秀丽、碧海蓝天,更要文化璀璨,将文化植入到浙东沿海生态走廊、浙东唐诗之路、浙中生态廊道的打造中,使文化与生态交相辉映,标志着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迎来“升级版”。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的山水人文之路,他们大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过剡中,至天台山石梁飞瀑。根据《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被列于十大标志性工程之首。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人文走廊,由表及里赋予了“生态”更丰富的内涵。
新昌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几十年来一直珍视这笔文化遗产,积极抓好唐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围绕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目标,新昌启动唐诗之路精华段建设工程,一期重点打造以天姥阁及越乡馆、太白梦游馆等唐代形制的建筑组群,融合唐诗文化,构筑城市展览馆、市民活动中心等城市广场、唐诗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调腔剧团团部、特色文化街区等。目前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完成地下基础工程的80%;市民公园剧院主体结构封顶,广场完成地面基础,特色文化街主体完成60%。
唐诗之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地处“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的嵊州通过挖掘唐诗之路文化,丰富文化内涵,精心设计载体,把唐诗故事中的沿途名人名家古迹景点连点成线、串珠成链,高质量打造嵊州文化旅游新名片。其打造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剡溪影月景观项目、始宁墅谢家文化园项目、剡溪滨江公园项目、茶源小镇项目等。通过发扬剡溪山水文化和地方文化,打造以田园度假休憩、山水诗文化体验、垂钓渔乐为核心的游憩度假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无价之宝,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潜在条件。而文化则是这个地方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在建设美丽浙江的过程中,浙江把生态和文化有机融合,做到生态中透着文化、文化中体现生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浙中生态廊道是全国首条全市域、规范化、复合型的生态廊道。其流经的区域也是浙中文化资源密度最高、文化流动最活跃、文化产业最具基础的流域。在沿金华市域范围内的衢江、兰江、金华江、武义江、东阳江、南江、文溪和浦阳江八大主要河流及其两岸陆域1000米范围内,开展水系治理,在环境保护等的基础上,金华更注重深入挖掘八婺传统历史文化,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廊道各个节点连成一幅“八骏图”,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浙东唐诗之路的打造和浙中生态廊道的建设,义甬舟绿色生态带将不仅是一条环境优越、外在美丽的生态带,更是一条展示区域文化、极具内涵的文化带。通过提升绿色生态带的文化内涵,实现美丽浙江生态与文化的有机统一。
产业兴旺 开辟绿色发展新境界
生态优先,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在打造义甬舟绿色生态带的进程中,浙江以绿色发展为主基调,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服务产业、特色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
初秋的嵊泗,碧海蓝天,微风带凉,海水晕光。这个位于浙江东部的“离岛”,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还在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与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特色美丽海岛建设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共赢的发展之路。
总投资8亿元的集散服务中心项目是嵊泗·十里金滩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的核心项目之一,已于今年2月底开工。小镇项目位于菜园镇东南部的金沙社区,由基湖、高场湾、石柱三个村组成,总面积6.71平方公里,其中小镇规划面积约3.81平方公里,小镇规划范围内有基湖沙滩、南长涂沙滩两个核心景区。据介绍,集散服务中心项目A区为产业服务中心,B区为旅游集散中心,目前B区的主体工程已建成,A区作为配套项目今年动工开建,预计整个项目将于2021年建成。
嵊泗只是浙江建设海岛大花园的一个缩影。根据《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建设规划》,浙江将瞄准国内外旅游新群体、新消费、新体验,依托沿海岛屿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发展多形式、多种类、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积极承接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会议和赛事活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海岛,全力塑造海岛旅游品牌。
此外,跟义甬舟绿色生态带相关的一系列重大支撑性项目正有序推进。在舟山金塘,三盛宏业与金塘管委会签署了金塘特色小镇的合作协议。借助舟山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重要区域和重要节点,三盛宏业准备联合中青旅等知名机构在金塘打造集现代化国际集装箱物流岛、海上健康休闲度假区为一体的文旅健康物流小镇。
在新昌城西,天姥山·十里潜溪省级旅游度假区将以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以工业旅游+商贸旅游为特色,打造兼具生态及文化内涵的,集休闲度假、商贸商务、养生养心、产业示范、乡村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都市近郊生态+工业示范型旅游度假区。
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作为“先行者”和“领跑者”的浙江,绿色发展的步伐更加快速稳健,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动力也愈加强劲,一幅“美丽浙江”的宏大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