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0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而土地,是支撑和保障工业化的基础要素。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而各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迫切的当下,要推动义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工业用地必须姓“工”,厂房用作生产,决不能以工业名义低价拿地后,去干非工业的事情。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义乌是一个贫瘠的农业小县。改革开放40年来,义乌立足“兴商建市”战略,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围绕市场建工业,使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穷乡僻壤蜕变成为享誉全球的小商品集散地。如今,义乌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面临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对标自贸区干实试验区”,义乌提出要打造第六代市场。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地不足的瓶颈制约着义乌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土地管理不规范、工业用地变商住、企业擅自改变土地性质等问题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义乌70%以上工业用地有出租现象,约有6000余亩改变用途或闲置。
数量之大,令人瞠目。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企业目光短视,只钻营蝇头小利,不去谋求企业发展的“大利”;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甘心只当“包租公”;不专注主业,盲目扩张,跑马圈地,多圈少建、圈而慢建或不建,挂羊头卖狗肉。
都说“义乌奇迹”的背后是“土地产出的奇迹”。然而,如今,这些“低散乱”占用了土地、市场等大量稀缺资源,挤压了重大项目优质企业发展空间。一大批“大好高”项目亟待落地,却因为土地制约,无地支撑;一大批优质企业亟待进一步腾飞,同样苦于无地可用,发展受限,而且还滋生了环保、安全等诸多隐患,严重影响了城市能级、产业层次、生态环境的改善。
义乌的经济底色是制造业,城市产业发展必须扭住“制造业立市”不放,在土地供应等方面进行保障,这是义乌建设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前提,决不能让“低散乱”现象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虎、生态建设的绊脚石、社会平安的隐患点。事实也证明,“低散乱”整治不仅不会阻碍发展,而是优化了结构、提升了发展质量。近几年全市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提升,从2016年的6%提高到了2018年的9.9%。
工业用地不是用来发展其他产业的,而是用于发展壮大工业的。回归工业用地姓“工”的属性势在必行。要严把工业用地关,创新工业用地管理,对全市工业用地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探索利用新型产业用地(M0)进行“退二优二”;要进一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低效用地“腾笼换鸟”,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推动工业平台能级提升;要始终坚定不移招商引资,抓好项目建设,推进重大项目开工投产,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倍增;要以“倍增计划”为主抓手,打好实体经济翻身仗,大力推进10亩以上企业增产提效行动。
地尽其用业兴旺。只有这样,义乌才有更足的发展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