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0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 通讯员 朱潇)10月10日,秋天的太阳依然火辣。下午2点,正是全天中最热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义乌大陈镇红旗村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只见他弯着腰,拿着钳子,对运送到站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在保证垃圾分类百分之百正确后,将腐烂的湿垃圾铲送到腐烂仓库腐烂发酵,将不易腐烂的干垃圾堆放到不腐烂仓库。
他,就是红旗村垃圾分类专职监督员陈巧弟。
陈巧弟1954年出生于红旗村,从小就担任班干部的他25岁任生产队长,36岁任村委委员、村委副主任,一干就是21年。1997年,由于工作积极、表现优异,陈巧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5年,红旗村成为义乌市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那时候,垃圾分类还是个“新鲜词”,所有工作并无先例可循。于是,村两委摸着石子过河,先后采取垃圾分类积分考核、积分换礼品等措施,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当年10月,经多方探讨和征询意见,村里决定设立“垃圾分类专职监督员”这一岗位。因陈巧弟在村里声望较高,大家一致决定请他“出山”。
“当时村两委找我,我就两句话,只要组织有需要,一定义不容辞!如果我干不好,请组织随时换人!”其实,那时的陈巧弟身体状况并不好,刚动完手术,身体仍在恢复阶段。两个儿子更是强烈反对,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何必接这样的“脏活”“累活”,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应该在家里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怀揣着“为村民谋幸福、为乡村谋发展”的初心,他毫不犹豫走马上任了。
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刚开始,他也很不适应垃圾散发出的刺鼻气味,边捂着鼻子边工作,最严重的一次,铲垃圾时不小心把粪便弄到了脸上。尽管如此,他还是默默地坚持下来了。如今,每天早上5点,他准时起床开工,沿着村庄小道仔细检查,犄角旮旯儿都不放过。然后到垃圾处理站,等待一车车垃圾运到这里,负责做好垃圾二次分拣。下午,忙完一天分拣后,他要用水把堆放过垃圾的场地反复冲洗,洒上防虫剂,保证垃圾房及外围环境清洁干净。就这样,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天天如此。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陈巧弟还利用空余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刚开始,不少村民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认为垃圾分类耗时费力,完全没有必要。陈巧弟就“上门服务”,帮他们家里家外的垃圾重新分拣投放,同时苦口婆心劝说:“垃圾分类是为了更好保护我们的家园,只有环境好了,大家身体健康了,生活才能越来越好。”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垃圾分类行列。
现在,红旗村已经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收运及垃圾分类处理的良性循环,外送垃圾减量达到35%以上,并获得了“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看到我们的村庄越来越整洁、越来越漂亮,真好!”望着风景如画的红旗村,陈巧弟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心中的感慨。更让他欣慰的是,家里人不仅不反对了,还在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鼓励他,让他在垃圾分类路上能够继续“守初心、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