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他的名字,深深镌刻在金衢大地上

发布时间: 2019-10-31 09:36:48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记者 何百林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引子

  是什么力量,让他冒着丢乌纱帽的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推动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开放?

  是什么情怀,让他在金衢分家后的首次衢州市委常委会上,力推“江南红旗渠”上马以造福长期以来饱受缺水之苦的金衢两地百姓?

  是什么原因,让他先后缺席5个子女的婚礼且一家人至今没有一张全家福,以致这成为家人永远的遗憾……

  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改革先锋和“最美奋斗者”谢高华!

  10月27日上午9时,衢州市殡仪馆千秋堂。

  堂内,哀乐低沉,气氛凝重。由浙江省委省政府、金衢两地党委政府及各界代表敬献的花圈一直排到千秋堂外。堂内正前方,有一副挽联:“生于斯长于斯情系金衢,飞鸡毛引银练无愧先锋。”菊花丛中,一排拨浪鼓格外醒目。

  屋外,阴雨绵绵,秋风萧瑟。尽管有关方面事先发布了“遵照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讣告,仍有上千名各界群众自发前来作最后的告别。穿着西装的机关干部来了,皮肤黝黑的乌引工程受益农户来了,白发苍苍的第一代义乌市场经营户也来了……

  衢江呜咽,婺水哀伤,金衢大地,很多人在心里默默念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谢高华!

  A

  喜欢不打招呼直接到农村调研

  经常被误认为是农村老汉

  人们常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一位退休20多年且已离世的领导干部,为何让很多人念念不忘?

  时间回到37年前。

  1982年4月,51岁的谢高华从衢州(县级市)市委书记调任义乌县委书记。赴任前,他向母亲道别。母亲惊讶地问:“怎么去那么穷的地方任职?”

  谢高华的母亲没有去过义乌,对于义乌的印象源自到衢州农村鸡毛换糖的义乌货郎们。当时,义乌人多地少,很多老百姓吃不饱饭,不得不远走他乡鸡毛换糖或偷偷摆摊。而衢州是传统农业地区,老百姓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远远好过义乌的农民。

  到义乌后,尽管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谢高华对义乌的经济社会状况仍然感到担忧。当时,义乌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当地人戏称“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

  为了尽快熟悉义乌的情况,谢高华秉持自己一贯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除了开会,他三天两头下基层。每次上级布置新任务,他不是以文件传达文件或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方式去落实,而是先到基层调研,再结合义乌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时任谢高华秘书、后曾任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杨守春至今还记得,有一天下午,在县委会议室开完会后,谢高华看了看手表,发现离吃晚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叫上杨守春:“走,我们去乡下看看!”

  出发前,谢高华特地嘱咐:“不要提前通知当地公社的负责人。”

  路过一处水田时,谢高华到田边查看了水稻生长及病虫害情况。到杨村公社杨村小学后,看到屋顶漏雨、窗户漏风、桌凳残缺的教室,谢高华心里沉甸甸的。

  在此后半个多月时间里,谢高华又带着杨守春跑遍全县所有乡镇的主要学校,义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有桌子没抽屉、有窗户没玻璃、头顶满天星(瓦破)、脚下地不平(泥地)”现象让他心情沉重。

  结束调研前一天,还在乡下的谢高华让杨守春打电话到义乌县委办,通知第二天上午召开全县集资办学会议。第二天回城后,谢高华直奔会议室。在这次会议上,当谢高华边翻笔记本边侃侃而谈并结合一些农村学校实际状况提出“五路进财、集资办学”的大胆设想时,一名参会的公社书记惭愧地说:“谢书记去看过的学校,我自己还没有去过!”

  在义乌工作期间,对于谢高华来说,这样的基层调研是常态。每次下乡,谢高华喜欢穿一双大号解放鞋,鞋上经常沾满泥巴,裤脚常常一边高、一边低。冬天下乡时,他会披一件军大衣。有时候,军大衣的袖子一只在外面,另一只卷在里面。不少老百姓感叹说,谢高华一点也不像县委书记,倒像一名农村老汉。

  对此,谢高华并不在意。因为朴实务实、深入基层,他常常能了解到更多、更真实的基层情况,也因此赢得百姓的尊重。

  除了喜欢到基层调研,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谢高华还喜欢学习、善于思考。谢高华不喜欢开会时照着讲话稿念,除党代会报告外,他开会发言都是自己写讲话提纲或即兴发言,没有空话套话。白天,他大部分时间用在跑基层上;晚上,他基本都在办公室看文件或学习。

  有一天下乡时,谢高华忽然问杨守春:“你看过《激荡的百年史》吗?”

  杨守春不仅没有看过,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事后他才知道,这是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写的一本书。

  谢高华若有所思地说,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迅速崛起,贸易立国和科教兴国是两大法宝,这值得义乌借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深入基层、勤于学习,谢高华才能既吃透上级精神,又紧密联系义乌实际,为后来作出开放义乌市场的决定奠定思想基础。

  B

  一句“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催生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1982年5月的一天,46岁的农妇冯爱倩在义乌县委机关大院外的马路上拦住正要外出的谢高华:“谢书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当时,冯爱倩家里有5个孩子,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无奈之下,她只好偷偷去摆摊,靠卖纽扣、鞋带、别针等小百货补贴家用。当时,摆摊、鸡毛换糖等行为都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简称打击办),如果被打击办的人查到,摆摊的货物都会被没收。

  有一天,冯爱倩在路边摆摊。突然,有人高喊:“打击办的人来了!”于是,她带着货物撒腿就跑,一口气逃了将近两公里才甩掉打击办的人。

  1982年5月,冯爱倩多次被打击办没收摆摊的货物。走投无路的她终于鼓起勇气,在义乌县委机关大院外拦住谢高华。

  谢高华没有让工作人员把冯爱倩赶走,而是对冯爱倩说:“不要急,走,去我办公室说!”

  到办公室后,谢高华请冯爱倩坐下,又给她倒了一杯茶。两人打开话匣子,谈了一个多小时。

  冯爱倩离开办公室时,谢高华对她说:“你可以继续摆摊了。如果有人来查,就说是谢书记同意你摆摊的。”

  这句话,改变了冯爱倩的命运,也由此拉开了义乌开放市场的序幕。

  冯爱倩的遭遇引起谢高华对义乌摆摊农民群体的关注。他用了几个月时间,对义乌的鸡毛换糖及流动摆摊进行深入调研。当时,义乌全县有4000多户个体经营户,其中经营小百货的有3000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且多数没有登记发证。如何管理众多的个体经营户,当时在义乌县委层面有不同意见。

  为了解放思想,谢高华带队去温州考察。看到不少温州农民经商致富过上好日子,谢高华进一步坚定了开放义乌市场的决心。他在一次会议上说:“鸡毛换糖不是义乌的包袱,而是义乌的优势。”

  1982年6月23日下午,一场事关义乌未来发展的重要会议在义乌县委常委会会议室举行。

  这次会议专门听取当年1—5月义乌县财贸工作汇报,并对流动摆摊问题进行研究,主持会议的正是谢高华。

  会议期间,义乌县财贸办负责人汇报说,农民摆摊卖小百货,不利于国营企业发展。

  此时,有人插话:“农民经商太多!”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所有人将目光转向谢高华。

  谢高华语气坚定地说:“你这个看法我不敢苟同。义乌的市场是个很好的市场,很有发展前途。不能把要搞活的经济搞得死死的。中央的政策是搞活经济,长期不变。要解放思想,我看这个就是义乌的优势!”

  在决定开放义乌市场前,当时国内既无先例,又无明确政策支持,不少人顾虑重重。为此,谢高华一锤定音:“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义乌县委班子也集体表态:开放义乌市场,发展经济,出了问题集体负责。

  1982年9月5日,在义乌县委的支持下,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正式开业。

  一声惊雷天下知。义乌的流动摊贩从此告别了整天担惊受怕的摆摊生活,开始光明正大地在义乌城区摆摊。义乌小商品市场因为在全国率先开放而抢占市场先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C

  只要是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大胆去做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今年5月,在江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告诫广大党员干部。

  在义乌任职期间,谢高华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也是穷苦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

  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不久,社会上对义乌县委的做法仍有不同声音。为了给市场经营户鼓劲,1982年11月,义乌县委首次召开全县万元户表彰大会,一批勤劳致富的万元户受到隆重表彰。

  在这次大会上,谢高华再次给经营户撑腰:“农民生活很不容易,我们要允许农民进城经商。今后,谁要再为难农民,我就处理谁!”

  听到这番话,坐在台下的何海美忍不住流下眼泪。何海美是义乌第一代市场经营户,之前有过东躲西藏摆摊的经历。本来,她萌生了找一家单位安稳上班的念头。听了谢高华的讲话后,她决定继续做生意。如今,她已担任浙江省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多年。

  在开放义乌市场初期,有人因没有政策支持而认识不到位。在一次会议上,谢高华说了重话:“如果不听县委县政府指挥,不执行县委县政府决定,你这个庙我拆不掉,你这个庙里的菩萨我随时可以换掉!”

  此后,义乌再也没有人公开反对开放小商品市场。

  率先开放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快速发展。到1982年年底,市场拥有30多个大类2000多种小商品,吸引了国内10多个省份的客商前来采购。

  1983年,鉴于义乌小商品市场条件简陋且场地有限,已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谢高华出面到省农行争取到57万元贷款,推动建成第二代市场。1984年12月,义乌小商品市场从露天市场进入室内市场发展阶段。

  在市场开放初期,当时的义乌县财税、工商等部门根据小商品经营薄利多销、个体户流动性大等特点,规定批量销售一次成交额在30元以上者,要向小商品市场管理服务站开具发票,缴纳税收和市管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经营户的积极性。

  谢高华得知后特地强调,对义乌市场要“养鸡生蛋”,不要“杀鸡取蛋”。随后,有关部门创造性地提出“定额计征、源泉控管”计税办法,即对市场经营户采用定额包干的办法,按摊位地段和商品类别,确定每一个摊位的应税营业额,按税率计算出纳税定额,一年一定,编组评议,按月分交。对此,谢高华给予大力支持。

  该计税办法既简单易行,又能提高经营户的积极性和增加国家税收,推出后受到广大经营户的欢迎。但不久后,一场税收风波悄然而至。

  当时,有人认为义乌市场的计税办法违反规定,财政部将此意见反馈至浙江省委。省财政厅调查小组到义乌调查后作出结论:义乌推行的税收办法可行,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义乌工作期间,谢高华还根据义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兴商建县”(义乌撤县建市后改为“兴商建市”)、“四个允许”等富有远见的举措。

  关于“兴商建县”,当时有人提出,根据政治经济学理论,商业流通不产生劳动价值。谢高华当即反驳:马克思还讲过另一个观点,要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必须经历商品流通这惊险的一跃,且日本已有贸易立国的成功先例。

  可见,当年谢高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创新,并非心血来潮或无知无畏,而是勤奋学习和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策。

  2006年4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在义乌发展经验六大内涵中,第一点就是“兴商建市”。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仍在沿用谢高华当年力推的计税办法。

  1984年12月,谢高华离开义乌,调任金华地委农工部部长。有人认为他的调离与税收风波有关,但他平静地说:“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决定。我个人能否提拔没有关系,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就行了。”

  对个人职务变化保持一种坦然心态,这是谢高华一贯的作风。到义乌任职前,他曾因支持衢州橘农在完成国家计划前提下自由卖橘,而被扣上“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的帽子。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天地之间,谢高华却常常忘了自己。

  D

  领衔修建“江南红旗渠”

  爬过每一座山头,钻过每一个隧洞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千百年来,白居易的诗句刺痛了无数衢州人的心。其中,就包括谢高华。

  谢高华从小在衢州农村长大,对干旱之苦有切身感受。上世纪70年代,他先后担任衢县县委副书记、书记,衢州(县级市)市委书记。其间,他参与决策并组织衢县人民修建了3.9公里的西干渠,解决了当地5万多亩农田的用水紧张问题。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建制,分设金华、衢州两个省辖市。此后,谢高华调任衢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衢州市委第一次常委会上,谢高华就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建设乌引工程,造福金衢百姓。

  在谢高华的力推下,衢州市委、市政府把乌引工程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确定由谢高华分管乌引工程衢州段建设工作。

  当时,对于乌引工程引水至金华,有人不理解:金华衢州已分家,乌溪江水是衢州的宝贵资源,为何要支援金华?

  谢高华耐心地解释:金衢原本是一家,通过乌引工程引水到金华,可以造福金衢两地百姓,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1988年9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兴建乌引工程。之后,衢州市乌引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成立,57岁的谢高华任总指挥。

  为了靠前指挥,谢高华将总指挥部办公室从衢州市政府大院迁到工地现场。只要不外出开会,他几乎每天吃住在工地。在万人会战的山坳里,在工程推进的技术分析会上,在发生塌方事故的黑暗隧洞中,处处留下了他消瘦而高大的身影。

  1993年,乌引工程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当年7月,谢高华受组织安排去俄罗斯考察。出国前,一直很孝顺的他对妻子说,自己放心不下住在老家的母亲。7月19日,妻子在看望婆婆回衢州城区途中步行经过一处铁路道口时,被呼啸而过的火车撞倒……

  接到衢州市委急电后,谢高华匆匆回国。从上海机场回衢州途中,谢高华仍以为是工地出了事故,一路上不停地问司机:“是哪个工地出了事故?开快点,我要去现场看看!”

  回衢州后,谢高华才知道是老伴出事了。在强忍悲痛安排好老伴的后事后,他就匆匆赶回工地,继续投身乌引工程建设。

  多年后,谢高华与二儿子谢新彪说起这件让全家人痛心的事时叹息说:“如果当时用单位的车送一下,可能就不会出事……你妈妈一辈子都没有单独用过我的工作用车。”

  乌引工程横跨5个县(市、区),总长83公里。其中,衢州段共挖填土石方730多万立方米,53公里的总干渠跨越了10条溪流,穿过了18座山,开凿了18个隧洞,架设了6条渡槽,建成了5处倒虹吸,建成430多处小型建筑物和500多公里支渠。因工程浩大艰巨,乌引工程被誉为“江南红旗渠”。

  时任乌引工程衢州段副总指挥、后任衢州市水利局调研员的翁云祥回忆说,修建乌引工程期间,谢高华到过每一处工地,爬过每一座山头,钻过每一个隧洞。当时,看到谢高华为了乌引工程呕心沥血、不辞辛劳,有人感慨说,在谢高华眼中,工地就是他的家,乌引工程就是他的孩子。

  1994年8月4日,乌引工程衢州段全线竣工并举行通水到金华典礼。1998年,乌引工程金华段全线竣工。乌引工程设计灌溉面积71.86万亩,其中,衢州段41.8万亩,金华段30.06万亩。工程建成运行以来,为金衢两地的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及生态用水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谢高华还有一个未了心愿:希望乌引工程进一步引水至金义都市新区,从而更好地助推浙中城市群建设。直到躺在病床上,他仍念念不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E

  先后缺席五个子女的婚礼

  一家人至今没有一张全家福

  “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也是谢高华这位老共产党员最坚定的信念。

  谢高华面容消瘦,每次吃饭总是吃得很少,不少人以为他在节食养生。去年1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谢高华才吐露实情:早在40多年前,他就因严重胃病被切除3/4的胃。

  原来,“文革”期间谢高华受到迫害,落下严重的胃病,不得不切除3/4的胃。到义乌后,谢高华从未透露做过胃切除手术的事。他经常因工作不能按时吃饭,有时匆匆吃一点剩菜冷饭就继续忙碌。

  1982年4月到义乌赴任时,谢高华只带了铺盖。1984年12月离开义乌时,除了铺盖,他只多带了一对沙发。这是小女儿花120元在义乌按市场价买的,这也是谢高华在义乌当了一任县委书记后带回衢州的唯一财产。这对沙发,至今还留在谢高华的家里。

  直到今天,谢高华在义乌没有一处房产,没有一间商铺,没有任何义乌企业的股票。就连小孙女到义乌考察市场,他也一再叮嘱:“不准打着我的旗号在义乌谋便利!”

  谢高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家人也十分严格,甚至有时候还非常“苛刻”。在他心里,国事为大,家事为小,家事不可利用他的权力,这是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

  1976年年初,谢新彪入伍,结束了16年的农村下放生活。接到入伍通知后,他高兴地跑进城告诉父亲:“我要去当兵了!”

  当时,谢高华是主持衢县全面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可他只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就忙自己的事去了。直到谢新彪跟随新兵上火车前,才在人群中远远看到前来为全体新兵送行的父亲。

  1979年8月,组织上选送谢新彪到南京陆军学校深造。因参军后一直没有回家探亲,谢新彪提前给谢高华写了一封信,告知自己要从南宁去南京报到,特别想在列车路过衢州火车站时与家人见上一面,哪怕在站台上看一眼也行。列车经过衢州火车站那天,谢高华自己比较忙,就叫小儿子和小女儿代表全家人去火车站看望谢新彪,但又不肯安排公车送两个孩子去火车站。最后,当两个孩子跑步赶到火车站时,谢新彪乘坐的那趟列车早已开走。

  1987年年底,转业的谢新彪被组织上安排到衢州市机关部门工作。但谢高华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只要是我管得到的地方,你都不能去!”

  谢新彪感到很委屈,认为这是上级安排,并不是自己走关系得来的。但谢高华坚决不同意,最后这件事还是泡汤了,气得谢新彪大病一场,在杭州住院两个多月。

  5个子女的婚礼,谢高华都没有参加。在外界看来,谢高华有些“无情”。但子女们知道,其实父亲内心是爱他们的,只是父亲工作太忙,且担心有人因为他参加子女婚礼而前来送礼;父亲的“无情”,传递的是对子女们最深沉的大爱。

  因为谢高华工作太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相聚,数十年来一家人一直没有机会拍全家福。1993年谢高华妻子意外去世后,一家人因此永远错过拍全家福的机会,这成为家人至今无法释怀的遗憾!

  30多年来,富裕起来的义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谢高华。有人要重金酬谢,有人要为他塑像,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有一位义乌作家,2003年就自发为谢高华写了40万字的书稿,但谢高华一直不同意出版。直到去年获评改革先锋后,谢高华才勉强同意书稿出版,但坚持将40万字删减到18万字。今年9月,谢高华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面对各种赞誉,他总是低调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是党的政策好,是历届义乌党委政府的集体功劳,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今年6月,我省成立谢高华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多次婉拒无果后,谢高华一再叮嘱报告团成员:“实事求是,不要拔高!”

  今年10月21日至25日,第25届义博会在义乌举行。原本每届义博会期间都会应邀回义乌看看的谢高华,这一次却缺席了。10月23日下午,他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88岁。消息传来,哀思如潮……

  有人说,当年义乌人民办市场的热情就像一堆干柴,而谢高华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点亮自己也点燃干柴的那根最关键的火柴。

  有人说,谢高华就像一本文风朴实的书,初看平淡无奇,再看肃然起敬,了解越多,敬意越浓,敬畏越深。

  但也有人说,谢高华之于金衢大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现象,时过境迁,谢高华精神也许并不适用于30多年后的今天。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百姓是最好的见证。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工作干得好不好,既要看在任时有多少人说好,也要看离任后有多少人说好,更要看离世后还有多少人说好。谢高华,一位务实求真、心系百姓的县域发展求索者,一位解放思想、敢于担当的改革开放探路者,一位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最美时代奋斗者,终于用时间和民心证明了自己!

  谢高华,这位农民的儿子,已经深深融进这片他爱得深沉的多情土地;谢高华,这个响亮的名字,已经随着衢江婺水一路奔腾,流向广阔的大海……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