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以工匠之名 用技术说话 余溆江:从焊工中走来的大学教师

发布时间: 2019-12-27 07:59:39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金烨 林晓燕 文/供图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12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金烨 林晓燕 文/供图)80后的余溆江现在是义乌工商学院机电信息分院的一名教师,属技能人才引进。在今年10月份之前,他任职于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名工装模具主管。

  有别于其低调谦逊的谈吐,余溆江的履历并不“低调”———

  他是金华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浙江省“客车模具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办人,还是浙江省首批“金蓝领”高技能人才赴德国焊接培训班成员。

  他具备焊接工程师、冷作工技师、焊接高级技师、模具钳工高级工等多个职业资格,拥有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拔尖技能人才”、浙江工匠等十几个荣誉称号。

  “干这一行,没有捷径,一切用技术说话。”从2000年走出技工学校,到现在走进大学校园,他用了近20年。

  “只要手上有技术,没人会瞧不起你”

  1997年,余溆江考入金华市技工学校(现改名为金华市技师学院)钣焊班,而读书学费是父母带着他去亲戚那借来的。

  “只要手上有技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没人会瞧不起你。”没有埋怨,也讲不出大道理,老实巴交的父母在儿子离家前安慰了几句。就是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在今后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激励他努力学习、不断成长。

  由于之前文化课基础差,余溆江学得并不轻松。尤其到了第二年的实习课,学习加工工件。刚开始,他制作的工件分数总是在80分左右,虽属中等水平,但对要强的余溆江来说这是不够的。为此,当别的同学在双休日回家或逛街时,他就沉浸在操作间反复打磨操练。到了期末,他制作的近乎完美的加工件拿到了高分,直到现在还被学校以样本保存。

  技多不压身。当时,余溆江学的钣焊专业涉及焊工、冷作工、钳工等三个工种。根据有关规定,这个专业的学生只能参加冷作工一个工种的等级考试。为此,个性内敛的余溆江第一次走进校领导办公室,争取能同时参加全部三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考试。最终,学校为他破了例。余溆江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顺利拿到了中级冷作工、焊工、钳工三本职业资格证书。

  “技术活很精细的,不能相差毫厘”

  2002年,余溆江开始任职于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工艺研究所工装模具车间。当时,这个模具车间几乎汇集了全公司最精英的技术人才。在他们面前,余溆江之前在学校里的那种优越感荡然无存。

  在学校里,他是优等生,在这里,他只是个“小字辈”。“要虚心,要刻苦!”余溆江很快调整好心态,每天早上班、迟下班,“粘着”师傅不断学习。“技术活很精细的,不能相差毫厘。”面对如此苦学的徒弟,经验丰富的师傅也是毫无保留地教。

  第二年,师傅就推荐他参加了金华市模具钳工技能比赛,首次参加规模赛事的余溆江获得了第二名。紧接着,他又多次参加了各类技能比武,在和行业技术高手同台切磋中不断成长,并先后获得了钳工高级工、冷作工技师、焊工高级技师等技能等级证书。由于技术业务突出,再加上勤勉肯干,他很快成为工装模具车间最年轻的主管。

  在余溆江担任车间主管还不到一年时,公司给他下了一项高难度任务。公司急需研发一款全承载车身结构大型合拢模具,这套模具长14米,重达十几吨,焊接误差要控制在1毫米之内,技术难度非常高。之前,此类模具大多从德国进口,价格约200万元。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坚,余溆江带着团队,在极短时间内花费50万元成本生产出了完全符合要求且实用性更强的模具。

  “技术工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1年,余溆江作为全省首批“金蓝领”高技能人才,赴德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期间,他看到当地一个10来岁的小女孩在培训中心拿着锯子、凿子认真地在学习钳工,动作很娴熟。而在国内,很多同龄人周末都在各大辅导站、培训班度过。

  “德国人对技工的重视程度及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叹为观止,氛围好,待遇高。”在德国一个月时间,余溆江学到了先进的焊接技艺,并考取了欧盟焊接证书。除了技术,德国之行还让学员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同行中有一位技工出身的公司技术部负责人,回国后便把儿子送去技校学电焊。在这之前,虽然儿子很想去学这个,作为父亲的他却固执地坚持“上大学,出国”的想法。

  余溆江深知,技术研发凭单打独斗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工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技术要传承,师徒传帮带是一个途径。”2011年,“浙江省余溆江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据悉,这是浙江省首批、金华市唯一一家以工人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在之后的数年中,余溆江依托自己的工作室,开展了不少专项技能培训,也带了一些徒弟,还积极组织培训班授课,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能手。“很多年轻人宁愿去‘坐办公室’,一个月拿三四千,也不愿意去车间一线当技工赚八九千的工资。”余溆江直言:“除了怕吃苦外,可能觉得白领比蓝领更有面子吧。这其中,家长的态度和认知很重要。”

  今年10月,他通过人才引进开始任职于义乌工商学院机电信息分院,完成从车间焊工到大学教师的蜕变。“希望用自己的实践激励他们,技术工人也有春天。”余溆江说,下学期就要开始坐班当实训老师了,心里既忐忑又有些激动,只要肯学,自己有信心把他们教好!

  

【专题】做一个匠人 修“义”颗匠心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