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2月27日讯(记者 龚书弘 通讯员 龚永征 编辑 楼菲莉)打开“浙里办”APP,进入“一网通管”模块,查看自己名下火锅店的信用情况,已经成了骆向阳的新习惯。2016年以来,骆向阳在义乌开了多家连锁火锅店,随着经营扩张,骆向阳将火锅店的日常管理交给了店长。“作为老板,还是很关注火锅店的情况,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现在只要经常看看诚信档案,企业的情况就能了如指掌,非常方便!”骆向阳说。
骆向阳说的企业诚信档案,是义乌“一网通管”主体自治平台中的一个模块。“今年以来,义乌积极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改革,通过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政府部门的执法行为已经向数字化、标准化转变。”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执法结果阳光透明,同时推进市场主体的自治、自律,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发了面向企业的义乌“一网通管”主体自治平台,向企业推送部门监管信息、服务资讯,真正形成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的闭环。
记者注意到,打开企业诚信档案,企业的基础信息、部门监管执法信息、不良失信记录等信息一应俱全,就如同企业的一张信用“体检表”。在部门监管执法信息一栏中,清楚记录了全市所有监管部门对企业的检查情况,包括行政处罚和扣除信用监管分的情况。
据介绍,今年,义乌创新实施信用监管12分制,对针对监管中发现的,不涉及行政处罚的异常违规行为,扣除相应的信用监管分。“一年内扣满12分将扣减企业信用分2分,诚信档案既是记录,也是提醒。”骆向阳说。
据统计,自治系统归集了市场主体各类注册许可数据3831余万条,信用信息35940万条,各类监管信息535150条,初步构建全市58万市场主体诚信档案。
除了信用监管信息的展示,企业通过“一网通管”主体自治平台还可以开展信用的修复。12月25日,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义乌市秀钦蒸菜馆检查中发现,该店的三防设施不到位,当场扣除该店监管信用分1分。在执法人员的指导下,该店负责人立即开展整改,并通过主体自治平台开展自检自查,“我根据系统的提示,对整改好的三防设施拍照上传,系统就给我加了0.5分信用分。”董秀钦表示,接下来她还将继续开展信用修复,把剩下的0.5分也加回来。
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失信联合惩戒的必要环节。“一网通管”主体自治平台提供了自主上报、自检自查、自治学习和在线考试等信用修复的渠道,并智能提供对应行业、对应条线的信用修复路径,让企业在整改、学习中完成信用修复,达到督促主体自律,促进规范经营的效果。目前平台已上线自主申报事项61项、自检自查事项73项、各类学习资料204项,累计已有3924家主体修复信用分4894.7分。
同时,对于在修复中弄虚作假的情况,监管部门还可以在线发起整改,一旦市场主体未在期限内完成整改,即可视为“未按期完成整改”,直接扣减“监管信用分”12分,信用监管的威慑力可见一斑。截至目前,共有161家主体完成自我整改,21家主体未整改到位被扣减监管信用分。
据悉,通过对接执法部门与企业,“一网通管”主体自治平台还可减少执法频率、提升监管效能,实现了“不见面监管”。主体自治平台不仅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监管预警功能,自动提醒市场主体相关许可即将到期信息、信用变化信息等,市场主体可提前应对、主动纠错,还可通过自我申报、自检自查,推进企业“自查”代替“他律”,让监管部门用“在线查”代替“进企查”,既避免了执法干扰企业经营,也提高了监管效率。
“‘一网通管’主体自治平台,通过智慧管、信用管和不见面管,有效提升了政府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说,相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将助力义乌营商环境更透明、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