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集团谭世晶:群众眼中的“门神”
谭世晶(右)给隔离人员及楼层医务工作人员送餐
▢全媒体记者张云飞文/摄
谭世晶是城投集团城发公司绿化工程管理部主管。谭世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践行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工作要求,每天步行3万步,奔波转战于各镇街、各小区间;与支援镇街防疫小组一起,筑牢防疫“城墙”,做好社区的守护者。从大年三十到现在,谭世晶没有休息一天,有时忙得根本顾不上吃饭,饿了就吃点方便面充饥,然后又接着继续战斗。
“在网上看到有个比喻很形象,我们就像市民家里门上过年贴的‘门神’,我们替群众把好这个门,把疫情关在门外。”谭世晶开玩笑说。比喻固然形象,玩笑也很轻松,但责任很是沉重。
2月3日19时30分,经过72个小时的连续高强度作业,谭世晶所在的防疫支援小组顺利地完成了福田、稠城2个街道(11个社区289个路口3863米)封堵支援工作。
走在前做在前,抗疫使命在肩。2月8日晚,谭世晶连夜赴半岛世界国际酒店参加居家隔离人员看护工作,主要负责陪同、协助医务人员跟踪检查在义自我隔离的外籍返乡人员,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
“你需要的这些东西,我们待会就给您送过去。”谭世晶的电话响个不停。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除了每天帮助他们监测体温之外,谭世晶所在的支援小组还会及时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确保他们顺利度过隔离期。
他始终坚信,隔离不是隔爱,病毒终会被消灭。
稠江街道王旭琴:抗疫一线的“多面手” 王旭琴(中)正在做“三返”人员情况登记 ▢全媒体记者龚盈盈文/摄 今年39岁的王旭琴是稠江街道锦都社区党委委员,也是一名网格员。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经贝小区卡口做回义“三返”人员的情况登记工作,截至2月16日,她已连续奋战了24天。除了卡口值守,王旭琴每天要做的还有很多,如防疫知识宣传、“红色代跑”、隔离点检查等,每一项工作都容不得半点松懈。 作为一名网格员,疫情来时她第一时间返回岗位,大年廿九当天就加入战斗,用了短短两天时间,排摸出重点地区人员200余人,设隔离点16个。“我们社区共有常住人口4000余人,外地返乡人口比较多,所以说压力很大。”王旭琴说。每天早晨7点出门,晚上11点后回家。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变化,她不断变换身份“角色”,化身疫情防控的“侦查员”“守门员”“宣传员”“服务员”。稠江街道第一个集中隔离点成立后,王旭琴冲锋在前,主动要求参与值守,24小时坚守集中隔离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奋战在第一线。 采访中,王旭琴时不时发出几声咳嗽声。记者了解到,疫情来时她已感冒多时,一线连轴转加剧了病情,确定不是新冠肺炎后,她立即返回岗位投入防疫战斗。“妈妈身体不太好,但家里的活儿我基本帮不上忙……”谈到“家”,王旭琴欲言又止。王旭琴的老公也是一名基层工作者,为了抗击疫情每天早出晚归。夫妻俩携手抗疫,家里留下了老母亲和上小学的儿子。 “我们再辛苦再累也比不上站在前线的医生,比我辛苦的人还有很多。”采访中,王旭琴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话。 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朱军:踏实肯干的“老黄牛” ▢全媒体记者王佳丽文/摄 大年初一晚上10点,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老交警朱军接到了参加紧急会议的通知,两个小时后,刚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的他,主动认领了G60杭金衢高速义乌后宅出入口的防疫工作。 在这之后的半个多月,随着其他高速口的关闭,后宅卡口成了抗疫的主战场之一。这些天来,来往车辆排成长队,但与冷清的市区道路相比,后宅卡口繁忙却有序。疫情面前,朱军作为一名老交警、老党员,他担任着后宅卡点的负责人。 从年初二早上7点半开始,朱军每天都戴上红袖章上一线,和交警兄弟们一起守护这座城,无论雨雪风霜,他们雷打不动。早在17年前,全国抗击非典时,朱军便主动请战,成为抗击非典一线的坚守者。17年后,朱军作为交警后宅中队的中队长,依然带头冲锋在一线。 后宅卡点是车辆进入义乌最多的出入口,健康监测、人员排查劝返和转运等工作任务繁重。作为负责人,朱军最重要的一块工作就是要建立工作机制,把当年好的做法延续。记者看到,从后宅高速口出来100米内,就有8个工作组值守,他们包括卫健、行政执法、交警等部门人员,朱军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从而确保卡口环环相扣、有序工作。 “卡口条件差,但战友们的休息也要保障。”朱军说。前些日子,雨下个不停,但卡口只有一个帐篷,值守人员非常辛苦。为此,朱军想方设法,搬来移动板房,安排水电,备足干粮,把临时根据地安置成了“家”的模样。后勤保障跟上了,战友们干活才更有劲。 “踏实肯干的老黄牛”,这是相处多年的同事对朱军的评价。 城西街道童荣华: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榜样 ▢全媒体记者卢丽珍文/摄 “没有新问题也不要掉以轻心,记住哈,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2月17日上午9点,城西街道集中留观点,医务人员正在逐一通知符合条件的人员解除留观,城西街道专职消防队指导员童荣华不放心,他站在大门口,对每一位出去的人员,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注意事项”。 疫情发生以来,童荣华主动请缨,提出到相对危险的集中留观点值守。工作单调、枯燥,又充满风险。 上午11点半,城西街道统一配送午饭的餐车到了,童荣华和其他工作人员敲开留观点的每个房间,将一份份热腾腾的饭菜送到留观人员手中。 送完餐,还没来得及休息一会,童荣华又开始对解除留观人员的房间进行打扫和消毒。“每一次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他都喜欢打头阵。”这是队员们对童荣华的评价。童荣华说:“无论是作为党员还是军人,我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标杆,一个榜样。” 因为需要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留观人员,每次进入隔离区,童荣华都要穿上连体防护服,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和穿上靴套,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天上下楼梯几十趟,而且不能喝水,中途不能上厕所,一个班下来,常常浑身湿透,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自从进驻集中留观点,童荣华已经二十几天没回过家。这期间,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24小时轮班,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睡觉就在车上。 “我是党员,党员要少讲成绩,多找缺点,及时改正。”童荣华告诉记者,每天晚上他都要自我反思,因为在“战疫”一线,他深知一名党员肩上担负的责任,要求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集中留观点人员不空,誓不回家。”童荣华说。 江东街道毛胜平:直播间的战“疫” ▢全媒体记者左翠玉文/摄 “我是山东的,可以回义乌了吗?” “可以了,欢迎大家回来。目前义乌的各个高速路口都开放了,大家到青岩刘村卡口办理一人一卡就可以啦。” 2月16日中午,江东街道商苑社区青岩刘村党支部书记毛胜平通过直播平台,在线解答“三返”人员的疑问。 疫情发生后,青岩刘村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当时,呆在家中、减少流动是防疫关键,宣传工作同样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于是,毛胜平想到了直播宣传这一招。 “我们是‘网店第一村’,大多数村民和生活工作在此的外来建设者都熟悉在线直播应用。选用直播方式,方便大家接收消息,也方便我们进行宣传,只要在办公室直播间,我随时可以介绍情况,与大家互动联系。”对于直播,毛胜平并不陌生,主题教育时期,他就尝试开设了直播课堂,效果很好。 这一回,毛胜平更是做足了前期准备,一方面调试设备、收集资料,另一方面在党员群、村民群、房东群、网商群等多个微信群广泛宣传。从1月31日开播至今,毛胜平已经坚持了半个多月。据统计,日均在线收看人数已由最初的数百人增加至数千人,收看人员有本村人,也有江东街道其他村村民,这几天“三返”人员也陆续加入收视大军中。 直播的内容也在慢慢地转变,除了用普通话和义乌方言通报疫情和相关内容之外,还倡导各个房东邀请创业者返回义乌,并在线解答大家的各种疑问。 除了直播间,在防疫一线,毛胜平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他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项工作: 1月24日(除夕):紧急召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征询各方防疫意见,统筹防疫方案,每家每户发放《告知书》; 1月25日(大年初一):召开全体党员会议,成立防疫突击队,众党员停休返岗;至高速义乌入口对接湖北籍返义人员,从高速入口到居家隔离点进行全程看护,排查接触史; …… 每天,他都在青岩刘各卡点、各隔离住所值守点坚持“战斗”,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 据悉,青岩刘村聚集了4000多家网店,从业人员2万多人。为做好疫情防控,村里提出“严格化管理、‘保姆式’服务”。在确保疫情防控前提下,目前青岩刘一半以上电商企业陆续恢复运营,剩下的也在有序复工过程中。 上溪镇沈小庆:抢着做最辛苦的工作 ▢全媒体记者王月文/摄 “你好,请问你是从哪里回来的,请给我手机号码……”在上溪镇沈宅村村口的卡点帐篷里,沈小庆正在认真登记着返义租户的信息,并为符合标准的返义人员发放“绿色通行”登记表。“现在是疫情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许多新义乌人陆陆续续回村了,我们更要细致认真地做好每一步的工作。” 除了在卡点执勤,在居家隔离安置点以及巡村宣传的道路上都能见到沈小庆的身影。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今年大年初一时,意识到防疫重要性的沈小庆便火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这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我愿意前往最困难的一线,成为一颗有用的‘螺丝钉’!”不仅仅是喊口号,沈小庆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一腔热血。 在沈小庆的手上,至今还残留着一些细碎的伤口,这是他捆扎“金义”交界线防护网时留下的。大年初二,为了更好地保护村民,沈宅村号召志愿者利用铁丝网和毛竹搭建防护网。沈小庆二话不说便加入搭建队伍,上山伐毛竹,修理竹节,扯铁丝网……劳累的体力工作令他的双手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网格状”印痕。“小庆,休息一下吧,喝口水再扎。”“我再扎一段,早一分钟围好,就有早一分钟的保障。”就这样,在短短三天时间内,沈小庆就与志愿者们共同完成了围绕整村的防护墙网,这条足足3000米有余的铁丝墙,成为保护村民的“长城”。 “从年初一到今天,小庆就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没休息一天。”沈宅村党支部书记沈洪喜说。在前期的防疫工作中,沈小庆不但参与了卡点执勤、走访宣传防疫,还积极参与到排查工作中去,全村1500多人需要逐一调查行动轨迹,统计是否有村民与疫区人员接触……通过多日的上门统计,共排查出6家需要居家隔离,此后沈小庆又踊跃加入到居家隔离点的执勤工作中。下午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是居家隔离观察点中最累的夜班。“我年纪轻,夜间班我来。”沈小庆又一次站了出来。 “小庆总是抢着做最辛苦的工作,并且毫无怨言。”一同执勤的工作人员这样赞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