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队员找到走失老人。
中国义乌网3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健贤 文/图)“我们家老人走丢了,你们能帮帮我们吗?”3月16日晚11点03分,一个求助电话打进了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以下简称“紧急救援协会”)。会长方为成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联系队员,并通过“义救援”公众号发布走失老人的信息。30名队员迅速集结,兵分五路寻找老人,一个多小时后,老人平安被找回。
患病老人曾多次走失
拨打求助电话的是老人的家属丁女士。丁女士告诉记者:“走失的老人是我公公,今年75岁。下午我出去买菜回到家里,就发现公公不在家。因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他有时候走出去就会不记得回家的路。之前也走失过几次,每次都是附近的好心人打电话给我们才找回来的。他曾经在青口供销社上过班,就会走到青口那边去,有两次我们是在青口一带把他找回来的。”
这次发现老人走失后,家属还以为他又跟之前一样走到青口那边去了,全家人都到青口去寻找。连续找了3个多小时,都没有看到老人的身影,附近的村民也表示没看见过老人。当晚9点多,丁女士一家向公安报了案,并通过监控视频寻找线索。
“通过监控,我们看到老人沿着商博路往南山路方向一路走去,晚上6点多,在尚仁村出现过,这也是他最后在监控中出现的位置。”丁女士说,“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也发布了寻人消息,有一名好心人看到后报告,说他曾于晚上8点40分左右在西谷村边看到过老人。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我们又在西谷村一带找了一个多小时,但仍旧没有找到。”
30名队员从四面八方赶来寻人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丁女士拨打了96150,查询到了紧急救援协会的联系方式。“当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接电话,更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提供帮助。”回想起那通电话,丁女士很是感动,她说,“紧急救援协会的人得知我家情况后,立刻答应安排人员前来搜救。过了20分钟左右,紧急救援协会秘书长包海刚第一个赶到了现场。”
随后,一个个身穿红色制服的“义乌勇士”从四面八方赶到搜救现场。中队长陈明、朱强红、李向群、冯江平与包海刚一同根据家属提供的线索进行研判,报警的好心人也特意从家中赶来帮忙,为搜救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李向群告诉记者:“当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雨,老人已经在外面好几个小时了,我们要尽快找到他才行。但寻找这一类老人的难度很大,无法根据常人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他的路径。于是,我们分成五路人员,一路负责通过监控视频查找,其余的四路以最后看到老人的地点为圆心,分散开寻找。我们发现,西谷村边有一处荒地,都是泥路,也没有任何的路灯,荒地边还有水沟和杂草丛,需要特别注意这些难找的角落。”
队员们头戴探照灯,冒着雨仔细寻找着……“找到了!”3月17日凌晨0点39分,队员陈兴勇和朱晓明在荒地边一条泥路上找到了走失的老人。此时老人体力有些不支,瘫坐在树下瑟瑟发抖,所幸身体并无大碍。家属激动地跑上前,与队员一起将老人扶起,这时雨下得更大了,老人安全坐上了回家的车。丁女士说:“真的非常感谢他们!还好有他们这样专业的搜救人员,才这么快帮我们找到了家人。我们本来想支付一笔费用表示感谢,但他们告诉我,紧急救援协会是民间公益组织,不收一分钱。”
天亮后,丁女士就立刻联系广告公司,定做一面锦旗。丁女士说:“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人的具体名字,但我知道他们都是‘义乌勇士’,他们身体力行传递着正能量。等锦旗做好后,我们一定要上门表示感谢!”
温馨提醒:
据统计,从去年至今,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平均每个月都会接到5起左右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或精神疾病的老人走失的求助电话。有一次一天之内就发生了3起老人走失事件。在此,紧急救援协会提醒家有类似患病老人的市民,最好制作身份卡片放在老人口袋中或挂在身上,卡片写上老人的个人信息、家人联系方式及主要病症处理方法等内容,也可以将联系方式缝在衣服上或写在衣服上;或者给老人佩戴定位手表或定位手环,通过手机随时掌握老人的位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