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4月24日讯(记者 沈颖洁 编辑 童晓)爬上树,摘一把桑葚,揉进嘴里,吃到满手满嘴都是黑紫色,是不少人儿时的回忆,勾起浓浓乡愁。位于义乌义亭镇的张家村,有人把这种乡愁做成了产业。
今天(4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张家村种植基地。一眼望去,80亩桑葚绵延一片,清香四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紫红诱人的桑葚,经过雨水的滋润,夹在绿叶间很是抢眼。
看着枝头黑亮的桑果,农户们高兴之余,也有些发愁:鲜果烂得比卖得快,这些桑葚来不及摘就落地了,如何是好?
义亭镇张家村有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树,上市期可向市场源源不断提供新鲜桑葚。“7年前,村里的张荣球最先种植桑树,拉到隔壁村等地销售,十分畅销。”村支书张雪梅说,后来,村子里种植桑树的人家越来越多,平均一大户人家就有一亩桑葚地。如今,村里共种植桑树80多亩,平均每亩收益万余元。
由于种植时间久、品种优,张家村的桑葚渐渐有了名气,不少市民一到桑葚成熟时,就会携亲带友到这里采摘鲜果。“去年五一,村里来了不少采桑葚的市民。”桑葚种植户张巧君说,尽管如此,桑葚的销售速度还是赶不上采摘的速度。“这几天,天气忽冷忽热,过几天又要降温,这些桑葚还来不及摘就要被风吹落地。”张巧君虽然略显无奈,但语气并不沮丧。她的身后,放着新摘的8框紫黑大个的桑葚。
“拿去吃!我们都是不用农药的,好吃得很!”交谈中,张巧君热情地招呼大家吃桑葚,很是淳朴大方。“我得把这些桑葚送去三溪堂,他们等着制作桑葚膏呢。”话音刚落,张巧君便将桑葚装上车,向城里驶去。
这些年,为了拓宽桑葚的销路,张家村一直在摸索新的出路。2017年起,在村两委的努力下,三溪堂等一些中医药馆开始向张家村大批采购桑葚,制作成桑葚膏。“和鲜果销售相比,膏方的利润不算高,但是由于延长了销售期,所以市场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张雪梅说,顺着这个思路,她还鼓励农户自己研制桑葚酒、桑葚馒头等拿到周边去卖,市场反响也不错。
这两天,村里还忙着筹划搭建大棚,“等到明年,这些桑葚就能引种到大棚里,到时候,后面山头还要开辟一条游步道,让来采摘的市民有更多游玩的地方。”对于未来的规划,张雪梅充满期待:“明年,我们还要大规模举办桑葚节,拓展更多桑葚衍生品,由单纯的种植延伸到‘生态采摘’及配套深加工,助推张家村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