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里居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看书学习
中国义乌网5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谭祉潇)4月20日,是廿三里街道巷战志愿者们难忘的一天。廿三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了辖区第一次志愿者团建活动,志愿者们携儿带女,走进华溪森林公园,为绿意浓浓的景色增添了一抹“巷战红”。“今天特别开心,不仅带孩子们体验了志愿者活动,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志愿服务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全体志愿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高。”志愿者黄以勇笑得合不拢嘴,一年多来,他几乎参加了街道、社区组织的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终于迎来属于志愿者自己团队的活动。
据了解,廿三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建立以来,周期性开展志愿者团建活动,以及志愿积分兑换礼品、邀请特级教师定向授课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打造“志愿者之家”,形成“奉献—回报”的志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了全民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了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助力美丽城镇建设。
“助人、自助,乐人、乐己”的“志愿者之家”,只是廿三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传播新思想,直至入脑入心,推动新风尚落地生根,在廿三里街道,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以不同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百姓生活。
展示风貌树立文化自信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随手轻轻转动,纸屑纷飞的片刻间,一只精美的蝴蝶剪纸翩然“飞出”。3月18日,一场主题为“走进非遗巧手剪纸”线上培训活动,在廿三里街道微信公众号“人文廿三里”上拉开序幕。义乌市剪纸传承人张志刚面对摄像机,一边演示,一边行云流水地剪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样。
不久前,张志刚的剪纸工坊入驻廿三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吸引了各村妇女儿童、剪纸爱好者等前来参加活动,向更多的人传授了剪纸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廿三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要与深入民心、群众熟悉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用群众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乡村文明新风。”
不仅仅是剪纸工坊,走进廿三里街道文明实践站,还有根雕工坊、彩绘工坊、书法教室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匠人工坊令人印象深刻,来自本土的农民根雕匠、彩绘大师、书法爱好者各显神通。
“孕育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除了要有活动室、图书室等文明实践活动阵地,更不可少的是文化内涵。”廿三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线上“走进非遗传承文化”手工教学活动、线下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已深入廿三里的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地等生产生活一线。
关爱帮扶温暖村民的心
2月8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当天一大早,金麟社区如甫妇联主任吴晓燕就带领社区志愿者们开始忙活起来,他们拿出糯米粉、肉、菜等,有的揉面、有的拌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雪白的汤圆逐渐成形,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很快出锅。上社居的居民黄先生腿脚不便,志愿者们将汤圆送到了他手中。黄先生十分激动,拉着志愿者的手,不断说着感谢的话。
寒冷的天气下,这一股暖流在廿三里街道辖区各村社蔓延开来,党群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为各个卡点的工作人员、居家隔离人员、村中老弱病残和困难群众送去汤圆,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情。正在居家隔离的湖北返义人员黄先生感慨:我再也找不到比义乌更温暖的城市了。
一份小小的汤圆,传递的是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是温暖人心的关切,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贴近群众、走进群众的生动写照。想要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关键是对“实践”的理解。做好实践,光靠“嘴”不行,还要靠“脚”——走到群众中。这个特殊的春节,廿三里街道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把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关怀送到百姓家门口。
在李宅村,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带领志愿者和小朋友们一起亲手制作清明粿,并将蒸好的清明粿送去村里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在里忠村,能文善绘的村两委干部带着志愿者们一起写春联,挨家挨户地给村民送去节日的问候。在上社居,党群志愿者走进腿脚不便、生活困难的残障人士和老人家中,细心了解他们的微心愿,并由志愿者一一认领,一对一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这么多人来看望我,太感谢你们了,感谢大家的记挂。”这是廿三里街道高龄老党员的由衷之言,更是无数被廿三里街道党群志愿者温暖的人们的心声。
点点滴滴,聚沙成塔;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给无数群众送去了关怀与爱心,其思想内涵如蒲公英一样在廿三里街道随风传播,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凝聚起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