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6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柳青)每天早上6点30分,杨国君老师的一天就开始了:进教室为学生授课、进寝室查看学生起居、进操场陪伴学生晨跑、进食堂与学生一同就餐,每天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他们感兴趣的义乌风土人情,让他们了解义乌、爱上义乌,打开学生通向外面世界的心灵大门……支教老师的一天,总是如此繁忙而有序。
杨国君在授课
2019年3月5日,义乌国贸学校电子电工教师杨国君作为义汶协作支教团的一员,来到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据悉,威师校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自阿坝州各县(市),其中藏、羌等少数民族学生占80%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学校。“这里的学生和老师习惯说四川话,刚来的时候,我们连交流都有障碍。”杨国君笑着说,语气中带着得意,“现在,我不仅能听懂而且还能说了,跟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已不再是问题。”
在克服了语言关、高原反应以及对地震的恐惧后,杨国君在威师校一扎根就是一年多。记者了解到,他的支教期本为7个月,期满后,威师校的校长专程赶到义乌提出申请,希望杨老师能继续挂职一年,结合学生的不舍与自身的意愿,杨国君老师遂留在汶川支教到现在。
义乌市初中语文名师赴莲都开展送教活动
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义乌,如杨老师一般远赴各地并颇受当地学校肯定的支教老师还有许多,义乌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当中。
义乌市体育学科名师赴莲都送教
“党建+教育”智力帮扶汶川
6月3日,义乌市30名教育骨干、优秀教师奔赴汶川,开展为期1个月的支教、送教活动。这是义乌市今年选派赴汶的第二批支教队伍,此前,义乌中学物理教师、曾获浙江省物理优质课一等奖的徐婷老师已于4月到达汶川中学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
为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切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2018年8月,义乌、汶川两地教育局签订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以“汶川教育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为理念,建立了“党建+教育”智力帮扶机制,全力开展全学段学校结对、中职学生双边培养、党建教育项目援建、名优教师培养、在岗教师提升五大行动,以真心、真情、真金,推进义汶两地教育融合发展。
协议签订当年,我市便选派金姝娟等4位教育教学专家赴汶川县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挂职,为汶川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将义乌的成功经验带到汶川,提升汶川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此外,义乌国际商贸学校与威师校签订校校结对协议,双方采取“2+1”的分段方式共同培养建档立卡中职学生,即2年在汶川学校学习,高三1年到义乌实习实训。到义乌后,由义乌学校推荐安排实习岗位,两地学校委派专人进行管理跟踪。
2019年起,汶川教育局每年分两期选派约5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义乌开展为期一年的跟岗学习,由义乌各承接学校选派优秀党员、教学名师与跟岗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指导。选派教师在义工作期间的工资、生活补助和福利待遇全部由义乌财政保障。今年1月,第一批次的25名汶川教师已经完成学习任务;4月,汶川新选派的28名优秀青年教师抵达义乌开始跟岗学习,下半年还将有20多名汶川教师来义。
截至目前,义乌市共有15所优质学校与汶川学校结对,实现了全学段学校结对。各结对学校利用义乌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等优势,通过开展“名师空中课堂”“校服捐献”“爱心漂流”等多形式活动,对汶川学子实施精准教育帮扶。今年疫情期间,我市多校还积极向结对学校捐款捐物、共享网课资源,为汶川师生献出教育爱心。
“教研训”合一助力山海协作
2017年5月,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派出一支22人的支教队伍,为丽水市莲都区送上了7节示范课和3个专题讲座。交流中,义乌送教老师为幼儿园孩子带去了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用手机现场采集点评素材、使课堂生成瞬间转为教学资源,以专题讲座形式深入阐述基于核心经验的科学领域活动实施策略……种种活动,让莲都区参训的700余名学科教师直呼“专业”“敬业”。
据悉,该支教团为义乌市总结教师成长经验、匠心打造的教研训“三位一体”支教团队,这次支教也成了教研院发挥能教善研优势,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确立的“三位一体”打包帮扶策略的一个缩影。
自2017年义乌市教育局与莲都区教育局签署对口支援协议以来,教育研修院主动与莲都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联系,就如何利用义乌市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干部培训、校长挂职交流、名师送教等话题进行协商,并拟定年度支援计划,力促两地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课堂教学改革等各方面获得共同提升。据统计,协议签订以来,义乌市教育研修院累计组织全市骨干教师40余人,走进莲都区1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持续开展名师送教活动,莲都区参训教师达3000余人次。除加强教师间互帮互学外,2017年以来,我市每年还安排了一定支援资金,用于莲都区教师队伍培训、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创新实验室等信息化项目建设。
据悉,接下来义乌市与丽水市莲都区的名师送教、项目帮扶等工作也将持续开展,以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助推“互联网+义务教育”等信息化项目快速发展。